• 66阅读
  • 0回复

从《铡美案》说到《家庭公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3-19
第8版()
专栏:

从《铡美案》说到《家庭公案》
刘恩启
以往看京剧《铡美案》,总要对裘派的唱腔艺术击节叹赏,对那剧情却较为淡然。那负屈衔冤的秦香莲,何以能幸运地遇上“铁面无私”的包龙图?老包又何以能不顾一切,当真铡了“当今驸马”陈世美?脑子里对这种事的有无画了许多问号。又往往联想到,那位最先喊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先秦大法家商鞅,一旦碰上破坏变法的太子驷这个“硬茬”,也只好慨叹: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史记·商君列传》)因而我以为“老包铡陈世美”的故事,终究只不过是寄托了饱受封建压迫之苦的人们反对封建特权的美好愿望。
前不久看湖北潜江县荆州花鼓剧团演出《家庭公案》,心境却迥然不同,那故事使人振奋,发人深思,以致对那优美唱腔的注意反在其次了。我看那满堂热烈的掌声,怕不只是对演员表演艺术的赞赏,更是为扣人心弦的剧情所打动。公安局长王刚,发现自己的独生子背弃了在农村的未婚妻,还妄图杀人灭口,他不是恃权庇护,枉法徇私,而是以共产党人的坚强党性和严于执法的无私精神,为受害的农民女儿申雪冤屈,亲手给儿子戴上手铐。故事情节虽与《铡美案》有些相似,但王刚这个人物却使我们更感到可敬、可亲、可信,原因在于他植根在现实生活的沃土之中。
两年多前,报载伍修权同志写信给武汉市公安局,要求从严惩处其侄孙的违法行为。在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斗争中,象原青海海南军分区副司令员左德同志那样大义灭亲、送子归案的感人事例,更时有所闻。善断“家庭公案”的公安局长王刚,正是所有忠于人民、执法如山的共产党人形象的艺术概括和再现。这种高尚情操和革命品质,是一切封建时代的“包公”们所不可比拟和无法企及的。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作为反对封建特权的口号,早在1789年就写进了法国的《人权宣言》,然而,资本主义社会里建立在经济上根本不平等基础上的这种“平等”口号,近二百年来就不曾真正的实现过。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锋芒之一,始终指向封建主义及其法律所体现的封建特权,并且在消灭了封建制度之后,把“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明确载入了宪法,在我国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使这一原则变为活生生的现实成为完全的可能。我们党的许多老一辈革命战士,也始终以反封建主义斗士的姿态率先垂范。
反封建的伟大前驱者鲁迅,当年曾以抑制不住的喜悦,欢呼象征着封建势力的雷峰塔的“倒掉”,嘲讽封建卫道者法海和尚躲进蟹壳里的“活该”。然而,雷峰塔的倒掉并不等于法海幽灵的消灭。我们搬掉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也并不可能在一个早晨就肃清人们头脑里的特权思想。这就不但需要我们的政法机关发扬秉公执法、敢于碰硬的大无畏精神,更需要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象王刚那样带领人们向封建主义遗毒进行坚韧不拔的战斗!
人心之于国法的伸张中,真正看到了我们党的健康力量之所在,并且寄予党风的根本好转以更大的信心和期望——这就是《家庭公案》剧场上的阵阵掌声,给予我们的启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