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农民在算一笔账——粤北山区农村教育纪事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3-20
第3版()
专栏:

农民在算一笔账
——粤北山区农村教育纪事之一
本报记者 杨良化
年前,记者到广东韶关市所辖的几个山区县跑了一圈。所到之处,听到干部群众议论最多的,是“大办教育,振兴家乡”;看到的突出变化,是到处都在利用冬闲新建或改建中小学校舍。这种大办,是群众自觉自愿的大办,是从需要和可能出发的大办。看起来并不轰轰烈烈,却办得扎扎实实,其中,还有不少感人的故事呢!
广东、江西交界处的粤北南雄县,有个前些年因为贫穷出了名的聪辈大队。聪辈,是祖祖辈辈聪明的意思。不过,村子里从来没有过象样的小学,大多数农民祖祖辈辈目不识丁。就在三年前,这里的三幢土坯搭起来的教室,还多是颓墙透壁、门窗破烂的危房。
1980年,党中央关于普及小学教育的84号文件发下来以后,聪辈的队干部们议论开了:校舍这么破,家长送孩子上学都提心吊胆,怎么能实现普及教育?社员座谈会上,大伙儿议论:“咱们这里条件不差,可是种柑柑死,种茶茶不长,吃亏就在社员没文化。集体积累不足,可以全队社员凑。每人一月少吃两个鸡蛋,换来后辈聪明,这个账划得来!”就这样,决定下来:全队每人捐4元,男女老少到建校工地义务劳动献工一万个。队干部、民办教师也主动要求缓发全年的补贴。为了建校,副支书邓光明推迟了兄弟二人的婚期,献出存款近千元。为了建校,支书吴述晔掏光了腰包,又从亲戚家里借来800斤大米捐给学校。到公社里开会,他都因为一文不名而买不起饭票,每到吃午饭时间就捧起报纸磨磨蹭蹭地翻个没完,还假称是几天没看报了,想补补……
多么好的干部,多么好的群众啊!如今,两排拥有8间教室、8间教师宿舍及厨房、饭堂、冲凉房等设施的崭新明亮的红砖校舍,已矗立在聪辈村的阳坡上。通过建校,队里心齐了,干部威望树起来了,群众的干劲也更足了,聪辈的贫穷面貌也正在迅速改观。这件事传出去,有人称之为“两只鸡蛋换个聪明的觉悟”。
这种蕴藏在群众中的办学积极性,在粤北山区,到处可见。
珠玑公社下汾大队有座由于资金不足盖了七年没能完工的小学。1982年,三位60多岁的老农看不下去了,就自动挨家挨户去募集建校经费。他们说:再穷,也不能让后代再吃没文化的苦,大家为建校捐点钱,就当是家里少养了一头猪吧!在他们带动下,全大队集资2,000多元,当年就建好了学校。算起来,每户所花连一条猪腿都不到。
有个王亭石大队,党支部准备集资办学,可又怕被说成是“加重群众负担”,议来议去,拟定全队每人捐5元。提到支部大会上,党员提意见了:以往吃亏就在于舍不得智力投资,捐5元太少了。结果定下每人捐10元的方案。再开社员座谈会,大家又提意见:过去大搞农田、水利建设舍得花钱,如今生活好多了,为什么办教育反倒放不开手脚?最后,全大队每人捐款15元,建起了一座漂亮的新学校。
事情就是这么明摆着的: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党中央的富民政策融化了农民心头多年的积雪,谁不想早点富起来?靠什么富?拚体力,潜力有限;靠科学技术,潜力无穷。在越来越多的农民心里,“富”和“文化”挂上了钩,“想变富,要读书”,这个道理被越来越多的农民所认识。真理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粤北山区农民大办教育,恐怕正是源于这种觉悟。
粤西北丛山中的连县清水公社,前年出了两个万元户,都是初出校门的小青年。天明大队青年王永兴1980年高中毕业后,只身一人抱着一堆林业技术书籍跑到山头上,安营扎寨搞杉树育苗。别人的杉苗夏季大量枯死,他按照书刊上介绍的科学方法,侍弄杉苗大面积安全度过三伏天。由于成活率高,当年王永兴就收入1.3万多元。石马大队高中毕业生谭建雄,依靠学到的养兔、种桑知识,也一年获益超万元。这两个事例,深深打动了清水的农民。群众纷纷送子女入学,争着为翻建校舍和改善山区教师生活条件出力。去年,公社停建礼堂拿出10万元,社员每人掏三至五元,盖起了一批学校。现在,这个公社中学是钢筋水泥结构教学楼,小学是宽敞明亮的新校舍,民办教师由公社统筹供应口粮和工资,收入高于公办教师,中心小学的教师宿舍楼,是瓷砖铺地的“三房一厅”,乡里还特别开设了每星期日专供教师买菜买肉的墟集……记者问起农民对此有何意见,回答是:还是文化重要,理当优待!
当然,对于农民中这种可贵的办学热情,韶关各地大都采取了必要的保护性措施。比如,连县规定,凡是群众起来集资办学的地方,干部首先要多捐。这个县的县长自己就带头捐了200元。许多县、乡还规定,“五保户”、困难户一律不捐款,其余群众捐与不捐,捐多少,完全自愿,不搞“一刀切”,不许硬性摊派。至于群众筹集的办学资金,大多张榜公布,帐目公开。有些地方还组织有威望的人士成立监督管理小组,民主理财,保证不得挪用滥用,全部花在教育事业上。
看来,党的正确的农村经济政策,不仅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也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群众的觉悟。自觉自愿大办教育,就是一个侧面。(附图片)
南雄县连续五年通过地方集资和群众捐款,大规模兴建校舍,全面改善了中小学办学条件。图为新建的南雄一中教学楼。
本报记者杨良化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