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恐多症”源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3-21
第2版()
专栏:杂谈

“恐多症”源探
吴 昊
按目前的生产水平,特别是按人口平均计算,我国的商品数量,不是多而是少。然而近来却常常听到喊多的声音,特别是对农副产品,卖猪难,卖粮难,卖棉难,以至海带、蜂蜜、柑桔、苹果、茶叶都有人喊:“多了!”“恐多症”患者大有增长之势。
按说“恐多症”的基础应当是多,在“多”字上寻方找药,才能文与题对,疗效显著。然而现在流行的“恐多症”,并不是东西真多,而是“恐多”,为什么会如此呢?
首先,过去那些年,特别是国民经济困难的时候,我们在流通领域里所采取的措施,包括一些政策、计划的制订,企业的经济管理,营业人员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落脚点都是出于少。统购统销,统购包销,定量供应,发票,排队……都是做“少”的文章。“少了怎么办?”经常听到商业部门的同志这样讲。应当说,我们的经营部门,对“治少”确实是比较有办法、有经验的。而当少的情况发生变化时,很自然地感到不适应,或产生错觉。好象寒带人到了温带,就以为是热带了,其实离“热带”还有“十万八千里”呢!
其次,国营商业做惯了独家生意,过惯了“一统天下”的日子,什么事情都想自己统起来,包起来。对多渠道,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不习惯。殊不知,客观情况发生了变化,“一手遮天”已经“遮”不过来了,硬要“遮”,硬要把过多的商品集中在一条不甚通畅的渠道里,就使得不甚多的商品,显得多了起来。这种多,往往是和少联在一起的,比如,此处多,彼处少,产地多,销地少等等。很多地方一经渠道疏通,或农民插手经营后,所谓多的问题就解决了。
再次,“恐多症”的产生与吃
“大锅饭”的落后体制大有关系。既然“干多干少一个样”,有些人就宁肯少干,不肯多干。商品越少,业务量越小,花的力气越少;而且商品越少,销售越快,损耗越少,资金周转越快,效益可能越高。花小力气,得“大”成果,何乐而不为之。事实上,有些人,与其说是“恐多”,不如说是“爱少”。一个卖肉的售货员就常常和我说,他十分留恋过去那种每人每月定量供应半斤肉的消闲岁月。
“恐多”不是因为多,这就难“治”了。有些人企图用“多了砍”的办法解决,事实证明这是“胡庸医滥用虎狼药”。任何时候都不能限产,限产是妨害农民勤劳致富的错误立场,是对人民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我们党和政府对农民没有什么限产的权力,只有帮助农民提高数量和质量,帮助农民的产品畅销而想办法找出路的义务。
当然,正因现在商品还不多,有些还很少,还有较大的缺口。因此,一些“治少”的措施也还没有过时,只是不要滥用罢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