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壮士上山兮种树还——来自河北易县的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3-22
第2版()
专栏:

壮士上山兮种树还
——来自河北易县的报告
本报记者 段存章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两千多年前燕国勇士荆轲西渡易水刺秦王留下的悲壮诗句。
“风沙滚滚兮易水干,壮士上山兮种树还”,八十年代,胡耀邦同志为绿化太行山改写了这振奋人心的诗句。
耀邦同志曾多次关心易县的林业建设。1979年4月17日,他亲笔给易县县委写信鼓励他们抓紧治山造林。1982年4月18日,他又实地视察易县,提出下决心把荒山分一部分划给群众造林。“绿化太行山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几年过去,易县的“壮士”是否立志上山“种树还”呢?是否在改变“风沙滚滚易水干”的面貌呢?阳春3月,记者访问了这里。

县委书记任联飞的谈话不落俗套。他的开场白,没讲成绩,而是说:“我们县的林业建设离党中央的要求还差得远,存在的实际问题也挺多。近两年全县划给农民80万亩自留山(占山场总面积的28%),把121万亩荒山承包给社员,虽然发了三张‘红契’(自留山使用证、承包责任山合同书、司法公证书),但落实中还有不落实的地方。有的自留山划得过分零碎,不便经营;有的‘三证’没有真正发到户,农民上山栽树劲头不足。”
“近两年全县造林47万亩(占任务142%),四旁植树552万株(占任务138%),但由于连年干旱,成活不容易,有把握地说,成活四分之一,说多了,那是吹!”
易县的领导同志对过去植树造林的统计数字不那么全信。因为历史教训太深刻了,年年喊植树,年年不见树。全县山场面积279万亩,到1982年有林面积只有86万亩,大部分山头还是光秃秃的。1983年全县普查一次,实有林面积降到70万亩。对这个数字还不放心,县林业部门继续在核实。

敢于正视问题并非否定成绩。易县这几年林业建设干得不错。从单纯搞粮食转变到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搞好多种经营,从单纯搞水利建设转到同时抓绿化。全县对林业的投资,过去每年上10万元,近几年增加到100多万元。各级都狠抓育苗,社队育苗,机关、厂矿、学校、部队育苗,专业户育苗,二年来,全县育苗2万亩左右。群众对自己的成绩评价是:“远看山还荒着,近看小树满坡,再过三五年山就绿了。”
我们看了离清西陵不远的马兰台大队,150户人家分居在35个山庄,前年划给社员的自留山有2,600亩,责任山900亩,原计划三年栽上树,由于群众造林的热劲上来了,户户育苗,家家上山,两年就栽上了刺槐、黑枣、苹果等。
政策放宽,“壮士”上山。著名的狼牙山下有个松山大队,1982年,社员赵玉德联合21户社员承包集体荒山1,000 亩、荒滩700亩,植树造林。第二年,这个队又出个“王大胆”,他联合赵德才、赵林等3户社员承包集体荒山2,000亩。劳动力不足,又与70户社员订立入股投工合同。这个联合造林体有100多人,四个月投工9,000多个,完成造林面积1,800亩。栽树时天大旱,他们发扬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到离村五里远的山沟里挑水保活。在这两位“壮士”的影响下,全村组织起17个造林联合体,承包集体荒山5,500亩。

当然,不要以为划了“两山”,发了“红契”,就绿化了,事情没那么容易。易县良岗区地处深山,有的队划了“两山”以后,农民仍迟迟不上山栽树。区、乡干部到户调查,原因是农民思想上有“三怕”:怕政策变不愿意干、怕林业生产见效慢不值得干、怕乱砍滥伐没心思干;经济上有“两难”:口粮紧、资金缺。深山区地少,副业门路少,不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造林也快不了。
正在这时,保定地区召开了一次植树造林电话会,措施讲了好多条,最让人高兴的是:喊了二年“以林为主的队免掉征购粮任务”,这次总算定下来了。易县深山区以林为主的131个大队,共免征300万斤粮。县委书记任联飞第二天就到了边远山区紫荆关。他说:“电话会我们不开了,干脆上山去落实。”

易县林业建设后劲大。记者在这个县里看到,胡耀邦同志关于绿化太行山的指示已印刻在人们心上。县委和县政府下了很大气力去落实自留山、责任山的政策,打破了山区多年“山荒、人闲、村穷”的局面。“家有千棵树,不富也得富”。易县人民正在这条致富路上前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