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他播下了友谊的种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3-22
第7版()
专栏:日本通讯

他播下了友谊的种子
本报记者 孙东民
他只是一位普通的日本人,却是中国旅大市第一位外国籍荣誉市民。他是千叶县一家不大的化工厂的经营者,却担任着中国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研究会的顾问。在中国农业技术界,很多人都熟悉他。王震同志代表中国人民感谢他把一项重大的农业新技术介绍到中国。中国农牧渔业部长赞扬他为中日农业友好交流做出了贡献。
他就是石本正一先生。
石本才从北京回国两天,我们就前去访问。他那朴素的衣着,壮健的身体,象一位厚道的农民。见面不到两句话,他就满怀激情,操着不太熟练的中国话,如数家珍般地向我们介绍在中国推广农业新技术的情况。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一经在中国推广,就象燎原大火迅速遍及全国”,他打着手势激动地说,“回想起1979年时,全中国只试种600多亩,但到去年一下扩大到938万亩,据说今年还要扩大种植面积。这般规模、这种速度,在日本是难以想见的。”他拿出一张记满数字的卡片,接着说,“这几年中国各地进行的试验表明,凡是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一般都增产3成到5成,有的地区甚至成倍增产……”。
石本先生这样兴奋,是可以理解的。近几年来,他从黑龙江到海南岛,从新疆到山东,在中国近20个省市自治区留下了他的足迹。他不顾严寒酷暑,常常背起小黑板,带上幻灯片,深入到中国的田间和工厂传授地膜技术。他无保留地提供技术资料,赠送过覆盖地膜的样机,前后无偿提供试验用地膜20吨。他以中日友好的热诚赢得了中国农业技术人员对他的尊敬,称他是不辞劳苦播种友谊的实干家。
石本正一长期担任日本地膜栽培研究会的事务局长,是在日本推广这一技术的中坚力量。他现在经营一家专事农用地膜生产的工厂。
石本出生于大连,在中国度过了少年时代,17岁时回到日本攻读农学。由于他在研制各种地膜方面卓有成就,曾获日本科学技术厅长官奖。他怀念、热爱中国,总是把大连看作他的“第一故乡”。他说:“自己一生没有什么所求,只是想把仅有的一点微薄的技术献给中国。能看到地膜栽培技术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得到普及,那是一生中最大的愉快”。
1974年,他作为农业技术交流访华团的一员访华时,带了一大捆地膜,满怀信心地踏上中国的土地。但那时中国正在“批林批孔”,虽然也做了技术讲演,但如同石子掉进枯井,没有任何反响。1976年,他再度访华,那时又正是“四人帮”肆虐的时期,他连地膜栽培的“地”字都没有机会说,“只是作了一次心情不愉快的旅行”。但他并未因此丧失信心。1978年3月,石本又一次到我国东北访问,在大连举行两次技术交流。他感到这次情况与以前截然不同,中国农业技术人员闪光的眼睛使他相信,他倡导推广的地膜栽培技术是会在中国生根发芽的。这一年秋天,北京举办7国农业机械展览会,他首次展出了米可多公司的各种地膜。他还给中国农学会写信,要求展出期间再次举行技术交流。他大声疾呼:中国农业要搞现代化,需要推广地膜栽培技术,而低温干旱地区尤其必要!
石本满意地回忆说,他的要求得到了中国农学会的大力支持,技术交流搞得热气腾腾。他信心更足了。他提出,要发展地膜栽培技术,必须有从事塑料工业的人员参加。他的要求又一次全部得到满足。他从中国科技人员的干劲中看到了振兴中国农业的希望。
石本先生在中国推广农用地膜栽培技术,完全是出于对日中友好的一片热情。他坦率地说,最初他曾想通过在中国推广地膜技术,把本公司的地膜出售给中国,但想到日本原料完全依靠进口,人工费用又高,根本不适合中国国情,不如协助中国自己制造,“人与人的关系加深了,经济方面的交易是微不足道的。”石本先生特别赞扬长沙塑料三厂自力更生、刻苦钻研地膜制造技术的精神。他为了使中国有关部门尽快掌握地膜制造技术,多次接待中国技术人员去他的工厂考察,接受中国研修人员到日本学习。
在这春回大地之际,石本先生又在向往着中国。人们相信,石本先生在中国播下的友谊种子,一定会开出更艳更美的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