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农业生产也要提高效益——宜春地区“两户”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3-24
第2版()
专栏:调查报告

农业生产也要提高效益
——宜春地区“两户”的调查
本报记者 颜景政 赵相如 本报通讯员 宜 地
从目前市场情况看,提高经济效益,是关系到专业户生存发展的大问题。如何提高“两户”的经济效益呢?宜春地区不久前召开了“两户”代表会议,总结交流了经验。
第一、必须注重智力投资和扩大再生产。宜春地区有一批专业户,已由单纯的劳力集约经营转向劳动力和技术、资金相结合的集约经营方式。这些专业户舍得在智力上投资,积极引进科学技术;舍得购置设备,扩大生产。农民说:“要想富,提高文化、运用科学技术是出路。”靖安县高湖公社高湖一队涂省林,自费送女儿到南昌市学习养鸡技术。学成后,养鸡一千只。他以相当于市场肉价水平卖鸡仍有利可图。而有些户以高价出售却赚不了钱,关键就在于技术水平低,养的鸡成本高,经济效益比较差。高安县兰坊公社王寿曹,以滚雪球的办法,逐年添置生产工具。1980年他种田收入1,850元,以1,300元买了一部锯板机;1981年收入4,300元,拿出3,100元买了磨粉机、碾米机和柴油机;1982年收入5,460元,又以4,000元买了三台轧花机,兴建了70平方米的加工厂房;1983年收入6,500元,又拿出4,800元添置了一些设备。现在共拥有固定资产13,200元。王寿曹扩大再生产的道路,对专业户是个启示,说明不发展生产,只在维持上打圈子,不可能增加很多收入。
第二、要因户制宜地提高专业化程度。随着生产的发展,有相当一部分专业户会继续提高专业化程度。这也是提高专业户经济效益的一个措施。宜春地区有这样一个趋势,许多专业户由多业向一业集中,由兼营转向单营。高安县龙潭公社涂坚,过去又种田又养蜂、养牛、养猪,经营水平不高。1982年他将责任田转让给弟弟,自己集中精力,养蜂44箱,产值上万元,获纯利5,500元,效益比上年提高几倍。
第三、开展综合利用,实现多次增值。有些生产并不是专业化程度越高越好,必须综合发展,相互配合,才能提高效益,如有些农产品,体积大,价值低,不通过加工精制就会滞销。粮油加工后的副产品,饼、糠、麸、渣,可作饲料和肥料;植物的籽、壳、叶、茎、花、汁,动物的毛、骨、角、血、内脏,都可进行再加工,综合利用,多次增值。
宜春地区出现的形式,有一地多用,一物多用,一料多用。宜春县三阳公社陈坊大队的陈国荣,在七分土地上种植蔬菜,利用时间差、空间差,位置差,进行多品种、多层次、多季节的种植,共收获瓜果蔬菜23,600斤,产值达3,727元。宜春县楠木公社的邹志新,将配合饲料喂鸡,鸡笼下垫糠,和鸡粪发酵,添上青饲料后喂猪,又将猪粪泼撒水面养鱼。去年邹志新喂鸡、喂猪、养鱼等,一年收入14,340元,获纯利7,609元。
第四、努力扩大经营规模,争取更大经济效益。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物以稀为贵”的机会相应减少,今后主要依靠薄利多销。“两户”要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扩大经营规模。宜春地区有三种做法。
一是搞承包。一户可以包几十亩耕地、上百亩水面或几百亩山林。宜丰县澄塘公社王梅坤一家,在经营33亩责任田的同时,1983年又承包了三座小水库,承包了水面400多亩。王梅坤一家一年向国家交售粮食一万斤,交售鲜鱼一万多斤,养鱼纯收入一万多元,被群众誉为“王三万”。
二是开展协作经营。许多专业户为了发展生产,产生了联合的要求。有技术的联合有劳力的;有劳力的联合有资金的,形式多样。这种联合,完全是自愿互利的,对扩大再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发挥了积极作用。清江县张家山公社汊口大队的杜根修,联合了9个人,1982年承包了面积达200亩的汊口湖。第一年就产鲜鱼12,500斤。1983年产量增加到4万斤,纯收入1.8万元,每人平均收入2,000元。
三是有关部门大力支持。有关部门支持“两户”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两户”就有生产的积极性。丰城县淘沙公社养殖专业户甘荣兴从事孵鸭生产,很想联合几户,扩大生产。可是一怕政策变;二怕资金不足;三怕销路不畅。在他犹豫不决的情况下,县委、公社党委领导同志亲自登门给他撑腰壮胆,帮他制订生产计划,并给他贷款3,500元,建成了五层60平方米的孵房和温室。共孵出小鸭18.6万只,获纯利两万多元,每户平均收入7,000多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