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鸣放礼炮是怎么回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3-24
第5版()
专栏:问事窗

鸣放礼炮是怎么回事?
问:报载,我国政府决定,自本月起为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访华举行欢迎仪式时恢复鸣放礼炮。请问:鸣礼炮是怎么回事?
山西大同铁路分局大同火车站 高金梁
答:鸣放礼炮是国际上迎送国宾仪式中最高规格的一项礼节。许多国家对鸣放礼炮的级别、响数和鸣放时间,都作了具体规定。国际上通常的作法是,迎送国家元首鸣放21响,迎送政府首脑鸣放19响。我国1961年曾规定,在迎送国宾而举行的仪式中鸣放礼炮,1966年后取消了这一作法。今年3月,我国政府又决定在欢迎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的仪式中恢复鸣放礼炮。
据说鸣放礼炮起源于英国海军。相传在400多年前,那时战船上的火炮是前膛炮,放一炮后不能马上装添弹药。因此,当一国战船驶入另一国港口之前或在公海与外国战船相遇时,为表示没有敌意而将战船上的炮内弹药放空。这种做法逐渐发展成为既是一种自己解除武装的友好行动,又是一种向对方致敬的表示。而鸣放的炮数多少,则说明解除武装的程度,友好诚意和对对方的尊敬程度。一方鸣炮,另一方也鸣炮作答。久之,鸣炮便成了相互致敬的国际通例。并且,欢迎贵宾登舰也以鸣炮作为一种高规格的礼节。后来又从海上沿用到陆地上,成为隆重迎送国宾仪式上的一种礼遇和盛大庆典仪式中的一项内容。
至于为什么鸣放礼炮21响,说法不一。有的说,过去的战船上多为7门大炮,放炮7响;而港口炮多,以3倍答礼,放21响。又有一说,那时最大的战舰装有21门炮,全部放空便成了最诚实的致敬礼节。在迎接贵宾登舰时,还根据客人的身份高低,鸣放礼炮的响数有所变化,如21响为最高,19响次之,依此类推。
很多国家在举行盛大庆典时也鸣放礼炮。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曾安排54门大炮一齐鸣放28响,这是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的。因为第一届政协有45个政治单位的代表和9方特邀代表参加,共54个方面的人士;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也就是说,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28年才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所以将54门大炮齐鸣28响作为我建国庆典仪式的一项内容。以后每年国庆在天安门举行庆祝活动时也都鸣放了礼炮。
外交部 李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