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用人“三招”——广州白云山制药厂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3-26
第2版()
专栏:

用人“三招”
——广州白云山制药厂见闻
本报记者 黄幸群
在白云山制药厂,有一支令人羡慕的技术队伍。最近5年,技术人员成功地研制了近百种新产品,几乎月月都有新产品推出。有意思的是,1983年与1982年相比,这家厂实现了两个翻番:产值、利润翻番;技术人员从67人增加到129人,几乎也翻一番。一些深知内情的人说,这里虽然没有在报纸电视上发招聘启事,但他们用人的招式比登广告还有效。
白云山制药厂用人有些什么招式呢?
不求全责备,用人之长
十年前,这家厂只是白云山农场(现名白云农工商联合公司)属下的一个小厂,全部家当就是熬药用的三只铜锅,一个改行的技术员和四十来个职工,全厂只出一种产品——穿心莲片。头三年,小厂象海绵吸水般地吸收劳动力,但经济效益却很差。历史悠久的医药行业,并没有对新生的小厂特别恩惠,缺少适应患者、用户的药物,想要在众多的药厂中占一席之地,只能是幻想。到1976年,小厂连发工资都成了问题。怎么办?三十出头的党支部书记贝兆汉三天两头往人事部门跑,磨破嘴皮要技术员,但一个也没要上。就在这时,一位热心人向他推荐,说是有个1961年从南京药学院毕业的药师,有学识,有技术,因为犯过错误,没人敢重用。贝兆汉听了后,想了又想,决心把他留了下来。要说此时的贝兆汉对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多深刻的认识,恐怕未必,但有两条他很清楚:一是工厂有技术人员,才能有新产品问世,工厂才能生存;二是人有长短,这位药师有一技之长,我们就用其所长。就这样,他亲自上门,把这个药师请到工厂,为他恢复了工资待遇,并放手让他抓技术。这位中年药师不负众望,拚全力搞成了针剂车间,当年就使工厂获得了转机。
不朝令夕改,言而有信
下面举两件事为例。一件是,从1979年起,该厂聘请了一批退休的专家、教授,组成“智囊团”。这些老顾问除了为本厂培训职工外,不用坐班,也不承担具体任务,而一旦厂里有疑难,便请他们“参谋参谋”。工厂除了每月给每个顾问送汽车月票,在食堂专为他们辟了两张大圆桌以供用膳外,每月还发一定的津贴。此事在社会上传开后,有人赞赏,也有人说风凉话,什么“养食客”、“挖墙脚”、“高价收买”等等。白云山制药厂没理这一套,许下了诺言就兑现,他们对这批顾问的优待一直保持到今天。另一件是,去年这家厂向上海药物研究所商调一位工程师,花了半年时间,十多道手续总算齐备了,但工程师却不幸入院,被确诊为晚期癌症。上海药物研究所特地派专人到白云山制药厂,表示如果白云厂收下这样的同志有不便,他们愿意再办手续,留下工程师。对此,白云山制药厂的态度是:调令既已发出,他就是我们的人了,我们一定负责到底。这位工程师报到后不久便住进了医院。厂里说到做到,给他分了房子,安顿了家属,找药治疗,安排人照料。
打破平均主义,奖励发明创新
几年来,工厂规定:凡研制成功一种新产品,奖励1,000元;移植成功一个产品,奖励200元;单项技术革新成功,奖励50元。他们认为,办企业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发展生产,取得尽可能高的经济效益;而要获得高效益,就要大力鼓励创造性劳动,要奖勤罚懒,不能干好干坏一个样。这个规定不但得到技术人员的拥护,也得到了工人的拥护。因为技术的落后与进步,归根结底与工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有人算了这样两笔账:从1979年以来,这里每年研制成功新产品的产值占当年总产值的比例一直保持在30%左右。1982年,用在科研成果奖上的奖金是2万元,而这一年仅是新产品投产给工厂创造的价值就达1,000万元,如果把其他一些科研成果带来的利益也算上,数字就更大。技术进步带来的各种好处,人们亲身体会到了,一些工人心悦诚服地说,没有这一批技术人员,就不会有工厂的今天。
现在,这家药厂的技术人员已有129人,如果加上“智囊团”的顾问,几乎平均每10个正式职工中就有一个技术人员。据说,现在写信、上门要求到该厂工作的技术人员还有100多人。这里的干部说,我们欢迎更多有技术、有专长的同志到厂,不过现在调动一个人极不容易,没有十来个图章不行。这套程序,最快半年,一般要两三年。这个问题是否也应引起有关方面重视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