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让重点真正重起来——粤北山区农村教育纪事之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3-26
第3版()
专栏:

让重点真正重起来
——粤北山区农村教育纪事之三
本报记者 杨良化
面对生气勃勃的群众办学热潮,韶关市的一些干部也曾有过这样那样的顾虑,主张步子放慢一点,等一等上级的有关规定和外地的经验。市委的态度是:不能再等待,应该放胆去创。创的中间,可能会有失误,但按兵不动,消极等待,坐失发展教育的大好时机,那就要犯更大的错误。市委书记袁炳焕说:“有党的十二大精神和中央文件规定,有广大群众的迫切要求,我们就应该理直气壮地干,真正把科学教育这个战略重点发展起来。”
认准了教育是战略重点,他们便大胆地开拓进取。
譬如说,教育经费是靠国家拨款,还是自己多想办法?韶关市的同志认为,国家拨款固然重要,但不能当伸手派,首先还要舍得掏自己的“腰包”。至于掏多少,他们主张在不影响其他工作的前提下,尽量多拿些钱给教育部门,必要时还得下决心让某些非重点建设项目下马。只有14万人口的山区小县仁化县,去冬已通过地方拨款等方式,集资130万元用于建校。他们规划,到今年底再筹集186万元,年内把全县中小学修建一新。连县县委决定,从去年起教育经费每年递增10%,地方机动财力还要每年拿出20%作教育专款。据初步统计,韶关市14个县区的教育投资都比往年有大幅度增加,有的甚至增长数倍,预计今年内将有7个县区的学校实现“一无两有”,教学条件正在迅速改善。
两年前,韶关地区在制订1987年实现普及教育的规划时,是硬着头皮把指标压下去的。当时许多县的干部认为实现规划“难度太大”,“到八十年代末能做到就不错了”。如今,各县一个劲地争着提前,预计全市到明年就可以基本普及小学教育了。提前五年实现普教的依据是,各地普遍采取了一些特殊政策和措施:阳山县从去年下半年起,在全县72个石灰岩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大队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乐昌县除继续对贫穷地区的适龄女学生实行免费入学外,新近还对14个偏僻山区大队的男孩子免收了学费;连南瑶族自治县4个贫困公社的小学生除享受免费教育外,每年还可以领到一笔入学补贴。为了保证适龄儿童全部入学,许多县、社还通过乡规民约的形式,采取了强制入学的措施。如:适龄儿童不入学,向家长征收“扫盲费”;没有拿到小学毕业证书的,社队企业不招工,农村也不安排劳动;有的地方还规定,干部子女不入学的,干部本人不能评为先进……
在今天的韶关市,重视教育不但从言论变成了行动,而且正在趋于制度化、政策化。公安部门规定,发生谩骂、侮辱、殴打教师事件,要依法从严从速立案查处;财政部门明文规定,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奖金,每年向教师发放适量生活补贴;有些县、乡还作出决定:在当地中小学校舍没有改善前,政府机关不许建房子;哪里的民办教师津贴没有兑现,干部不许领工资。为了加快校舍改造,连县还特别开放了“五盏绿灯”:改建校舍时拆下的旧材料允许外销,收入归学校;群众为建校献出的木料不受公路检查(当地是林区,木材不准私运);简化校舍基建手续,无须分层审批;建校设计图纸一律减收费用;县里掌握的钢材、木材、水泥等优先供应学校。有些地方还规定,教师子女优先招工。此外,象超计划生育罚款和占水田建房罚款等收入,也全部拨归学校使用……
山区采访归来,记者向市里有关同志提出:对教育工作这么优待,不怕被说成是“比例失调”吗?市长蔡森林回答说:“哪里是失调!目前做的大多只是还账,是调整过去多年失调的比例。如果光说教育是战略重点,又不让重点真正重起来,不采取点特殊政策、灵活措施,那怎么行?”
这回答,是颇能给人以启发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