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读《回忆亚东图书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3-27
第8版()
专栏:书林漫步

读《回忆亚东图书馆》
倪墨炎
了解中国现代史或现代文学史的人,都不会忘记亚东图书馆。这家书店出版的几种“文存”、“文录”,至今仍然是研究现代史不可或缺的书籍;它所出版的“新式标点”的古典长篇小说,开了以现代方法整理古典小说的先河,曾风行一时,鲁迅也称赞“大体是有功于作者和读者的”;新文学最早的几种著名的诗集,除郭沫若的《女神》外,几乎都是由它出版的,如胡适的《尝试集》、康白情的《草儿在前集》、汪静之的《蕙的风》、俞平伯的《冬夜》、陆志韦的《渡河》、宗白华的《流云小诗》、朱自清的《踪迹》,以及1919年《新诗年选》;新文学初期长篇小说凤毛麟角,而这家书店却出版了好几种,如蒋光慈的《少年漂泊者》、超超的《小雪》、汪静之的《翠英及其夫的故事》等等。这家书店每年出书不过一二十种,但多数都是有分量有影响的。
最近上海的学林出版社出版了汪原放著的《回忆亚东图书馆》一书,向我们介绍了这家书店从创办到1953年歇业的四十年历史。汪原放是“亚东”的创办人汪孟邹的侄儿,一直在书店任编译。这本回忆录以写亲见亲历为主,因而亲切、生动,提供了不少有研究价值的史料和掌故性的知识。诸如几种“文存”、“文录”的编辑经过,标点古典小说的由来,《新青年》的创办以及何以《青年》要改名为《新青年》,这类掌故也都是有用的史料。汪原放在1927年间曾一度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出版局局长,因而他又为我们介绍了当年中央出版局及党所领导的长江书店、长江印刷厂的工作状况。书中还深情地记叙了陈延年、陈乔年等烈士牺牲的情形。这本书对于我党党史的研究,也有不少可供参考之处。
王子野同志为本书写了序。他14岁起就在“亚东”当学徒,前后共四年,因而对“亚东”知之甚深。他认为“亚东”的经验至少有两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第一,对待出版工作严肃,认真。……决不为争夺市场而去追踪粗制滥造的恶劣行径,宁可卖不掉,也不能自毁声誉,这种精神是可贵的。第二,讲究工作效率,既要保证质量,又要加快出版周期。”对于“亚东”的成就,王子野同志认为:“应该肯定它对传播新文化、新思想作出了贡献。在《新青年》、《向导》周报以及其他一些进步刊物的出版、推销工作上,也是很有成绩的。”这都是很恰当的评价。
汪原放的这部遗稿原来长达100余万字,写入了他家庭成员的不少琐事。本书责任编辑以亚东图书馆的发展变化为主干,整理出16万余字,使内容集中、紧凑。编者还从百余万文字中摘取材料,编制了附表,便于读者翻检。对于回忆录中有些说法,和其他记载有出入的,编者都详加注释,以便查核。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