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自尊 自信 自强——罗马尼亚访问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3-28
第6版()
专栏:

自尊 自信 自强
——罗马尼亚访问记
《人民日报》代表团
作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一个坚强不屈的民族,罗马尼亚确有许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经济建设上,他们走出了自己的路子,按照自己的国情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了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对生活的信心,使人觉得这是一个充满了自尊、自信和自强的民族。他们的经验,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一我们到达布加勒斯特的时候,正是新年伊始。1月30日,《自由罗马尼亚报》刊登了罗马尼亚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高委员会、部长会议、国家计划委员会和中央统计局联合公布的关于1983年罗马尼亚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计划公报,从公布的数字看,去年除农业因严重干旱没有完成计划外,工业交通、商业的情况都是很好的。去年外贸顺差二十四亿一千八百万美元,工业净产值3,368亿列伊,比上年增加5.1%。
首都布加勒斯特市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经济中心。全市分为十个工业区,市内影响环境的工厂已大部迁往郊区。工业内部正在实行改革,工厂实行计划管理和定额管理,工人实行计件工资,多劳多得,不劳不得,取消“没有劳动的报酬”,正象我们常说的打破“铁饭碗”。他们动作快,决心大,从中央部长到工厂工人,都实行定额管理。我们到罗马尼亚的第二天,访问全国最大的“8.23”重型机械厂,这是有一万五千名工人的联合企业,生产从350马力到2,400马力的各种动力机车。全厂每年有25个新产品问世。这家工厂从反法西斯战争结束以来,年年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被称为全国的“工业冠军”。他们的产品远销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这个大型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有一千人,脱产管理人员只有400人,占职工总数的2.5%。他们是怎样对工人进行管理的呢?党委书记介绍说,一是靠7,000多名党团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二是靠定额管理,真正实行有奖有罚,工厂对违犯纪律的工人有进行必要处理直至开除的权力。在我们访问过的其他工厂里,差不多都介绍这一条经验:实行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把这两者看成是前进的动力。
二然而,我们代表团在罗马尼亚感触最深的还是这个民族那种奋发向上的、自强不息的、充满战斗豪情的乐观主义精神。我们访问过乡村、城市、工厂、商店、餐厅、剧院,到处看到人们在紧张而有秩序地工作,严肃而愉快地生活。无论是繁华的闹市,还是寂静的小巷,处处井然有序,干干净净,人民群众显得是那样坚强、沉着、温文尔雅。
1月31日,我们访问距离布加勒斯特市150公里的郭特纳里国营农场。那是一片约有3,000公顷土地的丘陵地带,在1,250公顷的土地上种植葡萄。这里种植葡萄已有两千多年,大约在500年前,曾发生过一次毁灭性的病害,所有的葡萄园都完了,现在的葡萄园多是解放以后栽培的。好客的主人领着我们参观葡萄园,滔滔不绝地介绍他们如何发挥当地优势,以葡萄种植、加工为中心,实行综合利用,逐步走向富裕的道路。葡萄酒在罗马尼亚,犹如粮食酒在中国,各地皆产,各地都有自己的名牌。郭特纳里农场场长自豪地说,他们的葡萄酒全国第一,我们记不下他所列举的各种名酒的名字,只记得他们的酒厂获得的国际金质奖章达183枚。接着,主人拿出各种名酒要我们品尝。据说品尝的方法应是喝一种酒,嚼一点面包,再尝另一种,免得串了味。主人似乎知道我们这些人不是品酒的行家,只把各种酒都拿出来要我们随意取用。我们虽然觉得各种酒有所不同,但那耐人寻味的微妙处却说不出,只觉得入口爽快,回味绵远,甜,没有加糖,香,未加香料,完全是葡萄本身的韵味。这样的美酒是怎样酿造出来的呢?主人请我们参观他们的酒厂,设备是先进的,管道、锅炉、发酵装置、蒸馏设备,高高矮矮连在一起,耳边只听嗡嗡响,不见工人操作忙。那设在地下的15个酒窖,象一座巨大的艺术迷宫,窖酒的桶是橡木制的,黑油闪亮,上面刻有“斯特凡大公”、“勇敢的米哈依”等罗马尼亚人民心中民族英雄的名字和图像,壁上无尘,地上无土,窖里一年四季保持恒温。有些酒要在这里沉睡几年、十几年,才能出窖呢!
国营农场办的一个酿酒厂,能有这样高的水平,这样了不起的成就,说明什么呢?我们觉得主要说明了这里的职工是多么热爱自己的事业,是如何忘我的劳动,怎样在平凡的工作中倾注自己的血汗。这样的主人向客人夸耀自己的劳动成果,显示自己的信心和荣誉,不是很自然的吗!
雅西是罗马尼亚第二大城市,也是欧洲的历史名城。它靠近罗马尼亚的北部边疆,气候比较寒冷。我们在离开雅西城的那天上午,参观该市的热带温室植物园,当时天空中飘着雪花,温室里满目苍翠,一万二千多种热带和亚热带植物,繁茂生长,盛开的鲜花争芳斗艳,香蕉已经黄熟,仙人球、仙人掌千奇百怪,加上胡椒、咖啡……,好象一下子回到我们祖国的海南。室内气候温而不燥,地面洁净。洒水的工人,身着白上衣,看去有点象医院里的护士。植物园离不开水和肥料,这里给人的印象却是整洁、清新,而全园职工连同科研人员,还不足60人,工作效率和每个人对工作的认真负责态度,是令人佩服的。
三罗马尼亚的人民为什么这样热爱自己的事业、大事小事都干得非常认真?为什么谈到自己的工作时,总是那样自豪、自信?整个访问过程,我们都在寻找这个答案。
原因之一是相信自己事业的正义性,珍视自己民族的优良传统,他们的民族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当我们访问雅西大学时,已经暮色苍茫,过了下班时间,负责接待的有关院系的负责人和教授们还是那样认真详尽地介绍他们取得的成果。水利灌溉专业教研室主任是一位六十二岁的老专家,曾到过中国,参观过河南省林县的红旗渠水利工程。在他的带领下,师生们设计了全国水利灌溉建设方案,已在一些地区付诸实行。实验大厅里,这项巨大工程的模型让人赞叹,老专家热爱事业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学校图书馆,几本中文书刊摆在案头。这座设在县城(相当我国的省会)里的大学,建于十八世纪,她和世界上的不少高等学府建立了联系。幽静的阅览室里,大部分学生已经离去,但仍有几处亮着灯光,青年们在那里聚精会神地写呀,画呀,读呀。他们为什么把开饭时间也忘了?为什么阅览室的管理人员不催他们离开呢?一位女同学说,已经临近考试了,她必须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好!“废寝忘食”这个赞许苦学的成语,看来也是属于罗马尼亚青年人的。
学校如此,工厂农村也如此。布拉索夫轴承厂,是一个有8,000多名工人的大厂,也是一个有光荣传统的老厂。厂里青工占大多数,全厂工人平均年龄24岁,青年工人的集体宿舍有2,500个床位。我们问厂长,青年人的业余时间是如何安排的?厂长回答说:“学习。主要是让青年人学习知识和技术,其次是开展正当的文体活动。”该厂为工人提供各种学习条件,有脱产的职业学校,有业余的技术学校,有专攻管理知识的学习班。布拉索夫市工学院的轴承专业,专为这家工厂培养高级技术人才。我们接触过的中央部委,市、县委,乡、社党委,工厂、车间、合作社作业组等,从上到下,各方面的负责人,不管是做管理工作的、行政工作的、党务工作的、技术工作的,都有大专学历,其中不少人有博士学位。浓厚的学习空气,象蓝色的多瑙河一样滋润着人们的心田。普通工人,一面做工,一面攻学位,普通干部,一面工作,一面攻学位,这在罗马尼亚,已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四
任何国家、民族,即使是先进的和比较先进的,也会有困难和不足。问题是看如何对待困难和不足。
这几年,罗马尼亚的能源比较紧张,他们建设了几个设备先进规模巨大的石化联合企业,而目前原料不足,开工不足。党向人民发出节约能源的号召,从齐奥塞斯库同志到每个公民,全国都行动起来了。在布加勒斯特,在雅西,繁华的街道上还保留了有轨电车,因为它节省能源;在布拉索夫旅游区的公共汽车上驮着煤气装置。有碍观瞻吗?不。在当前条件下,能节约能源,就是好东西。我们在罗马尼亚所到之处没见到过与太阳争辉的长明灯,很高级的饭店、餐厅,到了夜晚,灯也只亮一部分;路灯只在紧要处才有,旅馆的走廊、楼道灯光也是微暗的。有一次,在雅西农村的一个厕所里,一位同志忘记关灯就走了,同行的县委书记马上回去把灯关上。为节省外汇不坐进口的轿车,而坐国产的汽车,是从齐奥塞斯库本人做起的。我们在罗马尼亚见到的电视机,不管是家庭的、机关的、中央首长办公室里的,都是国产品,他们说,这笔钱不能让外国人赚去。
当然,十个指头不能一般般齐。2月6日的电视节目里就曾批评某工厂白天亮着灯,指名要厂长答复是怎么回事?举国上下这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还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的!
尽管罗马尼亚目前已有10%左右的居民家庭有了汽车,但上下班时间,公共交通仍然显得不足,电车、汽车站常有候车的人群,但人们上下车很有秩序。车来了,一个一个地上,没有乱挤现象。在食品店也可以看到排队买东西的,但没有人加塞。对生活中的这些小小不足,大家都能正确对待,没有怨气,也不烦躁。五
罗马尼亚人民认为自己属于第三世界,是发展中国家。其实,解放以来,随着生产的发展,他们的生活水平有了飞跃的提高,不论工资收入和实际生活水平,都比我们高出一大截。1月是罗马尼亚一年中最冷的季节,我们看到,城市里的妇女一般都穿着各种款式的皮大衣,戴着考究的皮帽子,脚着高筒靴,我们所去过的农村,农民的穿着也很讲究,和城市无大区别。在喀尔巴阡山下的旅游城市布拉索夫,有一户前来旅游的农民,和我们住在同一家宾馆里,除了田间劳动使他们的面色显得黝黑,皮肤显得粗糙外,衣食上绝看不出他们是农民。布拉索夫市轴承厂,8,000余名工人,一半工人有汽车,工厂大门前,开阔的停车厂摆满了工人的汽车,五颜六色十分好看。
在雅西市郊区,我们访问过一户四口之家的农民。主人已退休了(在罗马尼亚,农民和工人一样实行退休制,由全国统一的退休协会管理),女主人夏天到合作社从事田间劳动,农闲时在家里搞编织。儿子是机械厂工人,女儿是幼儿教师。全家月收入超过一万列伊。他们住的房子是典型罗马尼亚式的民间建筑,外表色泽鲜艳,内里分成好多个单间,屋内有地毯、壁毯,有汽车、电话、电冰箱、电视机和十分讲究的壁炉,养着牛、猪、鸡。房子前后,有一片二亩半大的葡萄园,肉、蛋、奶、菜都靠自己生产,酒靠自己酿造,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据说,这样的农民家庭,在罗马尼亚属于中间偏上。
说到住房,罗马尼亚搞得很好。农村住宅都是庭院式的小楼,一户一宅,外表美观,内里舒适。在城市里,还有些旧房需要拆迁,计划建筑的楼群一片片拔地而起。布加勒斯特市每年增加25,000套住宅。一般的三口之家就有一套住房,每人平均12平米。分配住房,由于采取了合理的办法,人与人的差别较小。如果谁想在平均水平之外多住房,就得加倍拿房租。近年来一个可喜的情况是城市里的职工已有不少人投资建房,办法是统一规划,统一建筑,分期付款,建成归己。
罗马尼亚人吃食相当讲究。按照他们的民族习惯,在家吃饭即是休息,特别是晚饭,边吃边谈,在喜庆的日子还唱歌跳舞,是一天中最快活的时候。有一次,我们在布加勒斯特市一家最大的服装厂参观,从车间里出来,路过食堂,看到工人吃午饭,每个人都是两菜一汤、三菜一汤,有火腿、荷包蛋、香肠、鱼等,桌上地上都很洁净。我们曾在布拉索夫轴承厂的工人食堂里吃了一次午饭,饭菜丰盛实惠,和工人吃的一个样。主人并没有为了招待外宾,专门准备什么饭菜。
沉着、勤奋的后面是坚毅,自尊、自信的结果是自强。罗马尼亚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大步前进!他们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