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3-29
第3版()
专栏:

“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
劳动人事部科技干部局局长 林牧
看了哈尔滨市陈秀云同志知人善任的报道以后,不禁想起《吕氏春秋·赞能》篇中的一句名言:“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没有伯乐,成千上万匹千里马只能老死于槽枥之下;有一个伯乐,就能发现、选拔、使用几十匹、几百匹千里马;有成千上万个伯乐,就能发现、选拔、使用几十万、几百万匹千里马。
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不是没有人才,问题是能不能很好地把他们使用起来”。事情正是这样。我国有十亿勤劳、智慧的人民,有数以千万计的有知识、有才能的知识分子,躬逢盛世,多少人都在摩拳擦掌、勤学苦练,决心为振兴中华献出自己的全部才智和满腔热血。我们也不是没有伯乐,可惜不在其位,难谋其政。象陈秀云同志这样知人善任而又掌握用人大权的伯乐,目前还不多,以致人才的积压浪费成为当前的一个很大的问题。
从陈秀云同志的事迹来看,当一个现代的伯乐,需要具备这样几个条件:
——要有热心四化的革命事业心和立志改革的创新精神。许多事实说明:凡是热心四化、立志改革的同志,凡是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重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的管理方法的同志,都能感受到知识和人才的迫切需要,都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反之,凡是对四化和改革缺乏责任感和紧迫感的同志,凡是墨守过时的旧章法、旧经验、旧技术、旧工艺和旧的管理方法的同志,都感受不到知识和人才的迫切需要,都不那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要有爱才而不嫉才的高尚品德。唐朝李世民总结他取得成功的五条经验,第一条就是:见人之才,若己有之。美国“钢铁工业之父”卡内基被人称为
“一位懂得选用比本人能力更强的人来为他工作的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有作为的人物,为了个人和本阶级的事业,尚且能够在一定的时候爱才而不嫉才。我们共产党人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怎么能够为了个人的名位而妒贤嫉能呢?陈秀云同志原来的文化水平不高,但她敢于和善于使用安振东这样的杰出人才。这就说明,陈秀云不仅有德而且有才:她懂得知人善任这一门大学问。反之,那些妒贤嫉能的领导人,不仅无德而且无能。因为所谓领导才能主要是出主意和用干部。一个只会用庸才不会用人才的领导者,就是一个无能的、不称职的领导者。
——要善于识别人才。在古代,识别和选拔人才靠举荐和考试。现在,除了推荐和考试以外,我们又实行了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办法,让广大群众来当伯乐,这比古代进步得多了。不过,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发生这样的矛盾:有时,群众推荐的是真正的人才,掌握用人权的领导者却觉得不顺眼、不顺手,结果,领导人的一票、两票往往否决了群众的千票、万票。有时,领导人选拔的是真正的人才,群众却不了解,不接受。解决这种矛盾的办法,一是讨论,就是让持有不同意见的人在一起讨论。一是试用,就是让有争议的人才挑起担子去试一试。我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就曾提出先选拔后试用的办法。陈秀云同志就采用了这种办法。她起用安振东,是由于有群众推荐。当干部和群众有争议的时候,她又让安振东挑起担子去试一试。后来,技术革新成功了,生产上去了,干部和群众的看法自然就统一了。当然,要实行干部试用制,必须同时实行能上能下的制度。试用合格的继续干,试用不合格的就下来。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用人方面,只要少数领导人有不同看法,就采取
“搁一搁”的办法,而不让有争议的人去“试一试”。这样三搁两搁,就把千里马搁成老马了。而有些没有争议、能够顺利通过的人,往往是缺少创见、缺少棱角的庸才。
——要敢于保护人才。“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古今中外,各行各业,没有受过压制和非难的优秀人才,几乎是没有的。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党中央的正确路线,虽然为有知识、有才能的人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但是,由于遭受林彪、“四人帮”严重败坏的党风和社会风气尚未根本好转,目前,在我们国家那些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敢于斗争的人,往往容易受到压制和孤立,其中有些人还背着种种被人夸大或强加的政治包袱。陈秀云同志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她不仅有识才之眼,爱才之心,而且有护才之胆。我们的领导者,必须象陈秀云同志那样用无私无畏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来保护人才,才能突破种种偏见和闲言碎语的束缚,使千百万受到压抑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总之,要选出良马,必须先选出伯乐。我们再一次呼吁:需要千万个陈秀云式的当代伯乐!
让陈秀云式的优秀干部执掌我们各级组织的人事大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