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乡村教师手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3-29
第8版()
专栏:晨光短笛

乡村教师手记
吴魁山
一个当教师的,最能牵动他心绪的,当然莫过于他的学校,他的学生了。
今年,开学伊始,我们这小小的、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学校,几天之间竟“膨胀”起来,招收的新生人数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就说我这个班吧,低矮简陋的教室里,就开着五六十朵“祖国的花朵”,满屋里闪动的眼睛好象天上的繁星。
一所乡间学校,自然和土地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它是农村这棵丰茂大树上的一根枝条,农村的“喜怒哀乐”,往往反映到学校里来,因而根据学生升学、退学、上学人数的时减时增,就可以大致描绘出一条农村近年来走过的道路。
最初,刚从十年动乱的迷雾里走出来时,农村在一段时间里还拖着过去的长长的尾巴,农业生产依然是“一窝蜂,大呼?”。朴实而机灵的农民是最讲实效的。于是,都把他们的子女送往学校。这些孩子能挣多少工分呢?何况工分又那么不值钱!与其让孩子东游西荡,惹是生非,莫如送到学校让“孩子头”管起来。
过了一段时间,我突然发现班里的学生有些竟不知不觉“失踪”了。起初,我有点困惑不解。作过几次家访后,才明白了其中缘由。以下引一段我当时的日记:
上午,刚走进课堂,就发现吕景芬又没来。这孩子聪明,爱学习,怎么也中途辍学呢?!我得去看看是怎么回事。傍晚,走到村口,突然看见,在一块地里,吕景芬小小的身影灵巧地向前移动着,右臂一挥一扬的,在抛撒化肥。旁边的地头上还有一个人也在忙着什么。我走近招呼一声,吕景芬猛然收住脚步,头一抬,腼腆地叫道:“吴老师……”旁边地里那个壮实的、大约四十上下的农民也殷勤地来答话。他是吕景芬的爸爸。我问起景芬为什么这几天没有到校上课。他一听,面色忧郁地告诉我:“要实行生产责任制了,劳力多好一些。景芬十三四了,就让她在家里帮着干活吧。乡下孩子读不读书没啥关系。”
回校路上,我不胜感慨,一些农民的目光未免太短浅了。新农村怎能不要科学文化呢!新形势将迫使你对生活重新作出安排,那时候,你会把孩子再送回学校来的……
我的想法后来果然应验了。
一天清晨,吕景芬和父亲来了。她父亲先眉飞色舞地告诉我今年的收入比哪年都多,不但补上了过去的亏欠,还有很多富余粮,继而,他不好意思地说他想给景芬复学。他感叹道:“虽说我今年丰收了,但比起人家,还差得远呢!景芬远房的一个叔,家里地没有我多,劳力不比我强,可是他收的粮食偏偏就比我多,还不是因为他读过几年书,有文化,什么良种、肥料、管理他都懂,才能有这样的好庄稼。看来种田还得靠学科学才行。吴老师,景芬这孩子交给你了,你得好好培养她啊!”
这以后,各班以往退学的学生都陆续返回学校,而且他们比以前学习明显地勤奋多了。
我们的学生越来越多了,可不,有些家长已经表示要捐献一些钱,扩建校舍,增聘教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