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被延误了五年的任命——记一位力学专家走上领导岗位的艰难历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3-30
第3版()
专栏:

被延误了五年的任命
——记一位力学专家走上领导岗位的艰难历程
本报记者 洪天国 陈祖甲
俗话说,家不可一日无主。一个研究所也不能没有所长。然而,整整五年过去了,拥有800多名科技人员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直到最近才重新有了所长。
2月16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党组宣布:力学专家、学部委员郑哲敏任力学所代理所长,其他两位专家为副所长。同时,调整了所党委领导班子,以加强和改善党对科研工作的领导。
而这一任命从酝酿到宣布,整整经历了五年。一1978年,当科学的春天来到北京中关村的时候,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几百名科技人员,欣喜中夹着忧愁:他们所自所长钱学森就任其它工作和主持工作的副所长郭永怀于1968年因公牺牲后,已经整整十年没有业务主持人了。如今,群龙要飞腾,没有担任组织、管理工作的所长怎么行?
人们把期待的目光投向这样一个人,他叫郑哲敏,时年55岁,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期间指导培养的最后一个中国研究生。 1955年,他在同美国移民局进行了数年斗争之后,胜利回到祖国。回国后,郑哲敏为我国国防和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主持的爆炸成形研究,1964年获全国科技成果展览新产品、新工艺一等奖;他主持的“流体弹塑性体模型及其在核爆与穿甲方面的应用”研究,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对我国爆炸力学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他有比较广博的知识,治学严谨,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1978年,郑哲敏由室主任提升为副所长,主管业务工作。
次年5月,力学所新来了一位党委书记。从此,主管业务工作的郑哲敏遭到了刁难和排斥。
这位党委书记刚来所不久,就要组织制订力学所科研十年发展规划。郑哲敏向书记汇报说:“你来所前刚订完力学规划,力学所的科研工作已按这个规划在调整。至于力学所的科研发展规划,院里未部署,是否向院部请示一下,找几位副所长共同商量商量再说。”
“你是党委书记,科学规划要搞也得让所长抓。”有人劝告他。
对这些,这位书记听不进去。他向所里人员说,“我是抓全面的。”“我今天不是以党委书记,而是以行政负责人的身份对你们讲话。”这位对于力学是外行的党委书记,硬是撇开几位专家副所长搞了个力学所十年科研发展规划。
一天,党委书记事先不同郑哲敏商量,召开一个会议,宣称:成立材料力学性能研究室是错误的,要撤销!材料力学性能研究室是根据全国力学规划所规定的重点于1978年底成立的,它曾得到所党委批准,并由郑哲敏主管,怎么能随便撤掉呢?在这个研究室、所机关,特别是原党委书记(当时尚未离所)的反对下,新书记无可奈何地说:那就暂时这样吧!
对这位党委书记这种“一把抓”、“党政不分”、排斥专家的错误做法,有人劝阻,有人批评。他却振振有词地回答:“‘文革”前,我在某学院和某研究所就是这样,既当党委书记,又任院(所)长。人们不会否认他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然而,在跨过动乱岁月的新的历史时期里,他为什么还要抱着老皇历不放呢?二为了更有效地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中国科学院酝酿在力学所选拔一位所长。
1980年11月,院里派人向这位党委书记了解情况。他说,“所里现在没有适当的人当业务所长”,并毫无根据地列数郑哲敏有什么严重的政治历史问题,尚不能做结论,以及剽窃别人的科研成果。
院部决定就所长人选问题在力学所举行民意测验。测验的结果,郑哲敏得票最多。但是,这位党委书记几次三番找当时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周培源,说:“周老,你来兼力学所所长,我当你的助手。”周老一口拒绝。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岂有此理,我今年80岁,还要我兼力学所所长,他协助我工作。我岁数大了,可在这一点上不糊涂,80岁的人了,还能领导好力学所?我干不了,业务领导权不就落到他手中,这叫力学所的科研人员怎么办?”
经过调查,这位党委书记的意见被否定了。1980年12月18日,郑哲敏被任命为力学所常务副所长,行使所长职权。
然而,伴随着郑哲敏的提升的是一系列的人为障碍。这位党委书记说:“常务副所长嘛,既不是所长,也不是代理所长,应该理解为还是副所长,只是管管具体的行政事务工作。”作为党委的主要负责人,不是考虑如何支持常务副所长的工作,让他集中精力抓业务,而是把行政事务担子压在专家身上,这怎么能发挥专家的作用,让专家履行自己的职责呢?
郑哲敏的心情日益沉重起来。他有时也想:“我何苦来,回研究室还能干点事!”他的妻子逢人便央求:“你们别折腾老郑当这个常务副所长了!”一些同情者快人快语:“老郑,别当那个所长了吧,你斗不过人家。你搞科研,还能搞出第一流的成果来。”他几次落泪,偷偷地写了辞职书。然而,这位从未向党和国家讨价还价的力学专家,在经历苦闷和彷徨之后,没有打退堂鼓。“这是党组织交给我的任务,我对力学所负有历史的责任。”他把辞职书扔在一边,继续做他的事。
1981年,科学院召开工作会议,郑哲敏同另一位专家作了关于科研道德的发言。这也遭到了攻击。在一次全所大会上,那位党委书记几乎点名说:“有的高研谈科研道德,自己剽窃别人的科研成果……”其实,郑哲敏并不存在“剽窃”他人科研成果的问题。早在1979年冬天,当这位党委书记收到有人告发郑哲敏和一位副所长1956年合写的一篇论文中的一个公式是“抄袭”的材料时,他请本所一位专家调查。专家明确告诉党委书记,郑文不是抄袭。这事本来已经弄清楚,为什么这位党委书记还要无中生有地影射、挖苦郑哲敏呢?时隔不久,又有人在食堂、办公楼等处张贴小字报,指责郑哲敏“剽窃”。所党委对此错误行为也毫无批评。
同年夏季,力学所党委举办中层以上党员干部学习班。党委书记说:“院里来人乱讲一通(指传达了中央关于纠正党委包办一切的指示精神),把力学所搞乱了。”一位政工干部甚至说:现在不是执行知识分子政策的问题,而是知识分子政策有问题。对于这些错误言论,不少中层干部忿忿不平,但不敢反驳。三1981年夏天,上级决定把这位党委书记调离力学所。他在所里多次宣布:我走后,党委的工作由党委某副书记抓。党委某副书记也曾对人说:“书记作的决定,是我出的主意,书记决定的事是我办的。”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上级派孙诚同志担任代理党委书记。
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在党委改选后研究党委分工的会上,委员们推选孙诚为本届党委书记,党委某副书记的职务不变。“我不接受这个党委副书记!”突如其来的举动一下子冲散了党委会的欢乐气氛。后来,委员们批评他说:“你没当上书记有气!”“你这种不同孙诚合作的态度不对头。”第一次党委会就在委员们的心里投下不祥的阴影。从那以后,前任党委书记排斥郑哲敏的错误做法,被党委某副书记等人沿续下去了。
1983年3月,院里布置京区部分所的机构改革工作。在所党委扩大会上,委员们建议,先由所长、书记拿出方案。郑、孙在征求部分同志意见的基础上,先在所领导碰头会上作了研究。接着,在党委扩大会上提出初步意见。多数同志同意这个意见,并作了补充。党委某副书记却说:“这样做是让党委执行所领导碰头会的意图”,“我们党委没法讨论”。力学所的机构改革工作就这样被搁置下来。四
早在1958年,郑哲敏就有加入共产党的愿望了。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郑哲敏担任副所长,更渴望自己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直接受到党组织的教育。1979年9月,郑哲敏向二室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说:“加入共产党是我政治上最后的和最高的归宿。”从孜孜探索科学真理到追求政治生命的归宿,这是我国知识分子经历动乱岁月后的新觉醒。
基层党支部和普通党员们真诚地欢迎郑哲敏,积极培养他。1980年7月,支部将郑列为重点培养对象。1982年9月,正式列入发展计划。支部还向党委负责组织工作的同志写了报告,分析了郑哲敏的优缺点,要求组织部门给个郑的历史结论。年底,郑的行政关系从二室转到办公室。办公室党支部继续做发展郑哲敏的工作。1983年4月,办公室支部向党委办公室送交了发展郑哲敏入党的工作计划。
对于发展郑哲敏入党,党委某副书记和党委办公室某副主任等人提出两个问题。
一是:“郑哲敏的历史还需要搞搞清楚”,“对他不够放心”。
郑哲敏在“文革”中被当作“特嫌”受到隔离审查,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一时被迫承认一些无稽之谈。半年后此案就以“查无实据”被否定。七十年代力学所党委几次起草郑的结论时,也都认为郑没有政治历史问题。郑要求结论上应写明为什么对他进行审查,但意见不一致,正式结论迟迟未做。1979年秋,中央有关部门经过大量的调查,充分肯定当年留学生从美国归来是爱国的革命行动,要求各有关单位给予这些留学生平反,恢复名誉。在这种情况下,力学所党委给郑做结论,写明“历史清楚,没有政治问题”。郑哲敏看到结论,又一次申明原来的意见,并提出“我的问题算不算冤假错案,有无平反问题”。当时的党委书记不同意,说:“写也不一定算数,运动来了还不是要推翻的。”郑哲敏因此没有在结论上签字。后来,正、副书记却说,“郑哲敏的政治结论没做,是由于郑本人不签字”。
孙诚当党委书记后,命人再次起草结论,在原结论中“对郑哲敏的历史进行了审查”一句的前面,加了“在林彪、‘四人帮’反革命路线影响下”十几个字。郑看后立即同意并签了字。拖了几年的历史结论似乎可以定下来了。谁知过了半年,党委某副书记竟提出结论未经党委讨论无效。人们很奇怪,结论从起草到定稿,上面明明白白地写着“现经党委研究”,而且都是党委某副书记亲笔签发的,他怎么如此出尔反尔呢?
1983年2月,科学院党组批复力学所,同意所党委的结论。院党组在批复中说,“‘文化大革命’强加给郑哲敏同志的一切不实之词应予推倒”。可是,党委某副书记等人仍然认为郑的历史“还需要搞搞清楚”。在他们眼里,什么所党委的决议,院党组的批复,统统不算数了。
二是:“郑的学风有问题”。所谓郑的学风问题,指的就是前面提及的郑和别人1956年合写的那篇论文。郑文不是抄袭,这不仅是本所专家调查后得出的结论,而且,为了进一步弄清此事,科学院数理学部曾约请5位有真才实学的全国知名的学部委员审议,也得出郑文不是抄袭的结论。1981年12月,结论送到力学所,孙诚和党委某副书记都看过了。但是,当有人问这位副书记关于郑的“剽窃”问题时,他的回答是:“我说不清楚。”究竟是“说不清楚”,还是不想说清楚呢?
在力学所的党员中,不同意郑哲敏入党的是少数。问题是,其中某些人曾经握有力学所发展党员的权力。因此,郑哲敏追求政治归宿的道路经历曲折就不奇怪了。直到去年年底,在中国科学院党组过问和力学所多数党员的不懈努力下,郑哲敏的入党愿望才得以实现。
郑哲敏同志遭到刁难、排斥的情况,引起中国科学院党组的重视。几年来,院党组一直关心力学所,积极排除阻力,促使知识分子政策在力学所落实。去年8月,院党组派出调查组进行深入的调查,首先就有关问题分清是非。中国科学院党组明确指出:重申党组对郑的历史结论的批复;重申数理学部对所谓“剽窃”问题的审查结论。
从1978年召开全国科学大会至今,人们已经撕掉2,000多张日历。如果这个数字会说话,它将证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是多么不容易!某些同志的排斥知识分子、是非不分达到了何等触目惊心的地步!但是,叫人信心百倍的是,力学所这段艰难的历程,毕竟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现在我们又听到力学所春天的脚步声了。我们将这段历史写出来,既是为了力学所的今天和明天,也是为了那些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至今还十分艰难的角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