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表现一代青年的灵魂美——电视剧《燕儿窝之夜》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4-02
第7版()
专栏:影评

表现一代青年的灵魂美
——电视剧《燕儿窝之夜》观后
郑荣来
前年,我读过魏继新的中篇小说《燕儿窝之夜》,它塑造的几个青年女工的形象,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前些时候,在电视屏幕上看到了上海电视台录制的同名电视剧,那鲜明生动的屏幕形象,又一次给我以美的感染、美的享受。
《燕儿窝之夜》是美的赞歌。与洪水拚死搏斗的34位年轻的姑娘,就象34把火,照亮了漆黑的燕儿窝之夜,表现出了一个时代的精神美,一代青年的灵魂美。
美,要以真为前提;假,便无从谈论美。电视剧《燕儿窝之夜》,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我们时代的精神,比较真实地刻画了八十年代青年的思想风貌。剧中着重塑造了六个女青年工人的形象,她们没有什么惊人之处,既没有“靠山”,又没有“本事”。她们各自有明显的毛病,用老眼光看,她们也许都排不到先进人物的行列中。白莉萍孤僻傲慢,翠翠幼稚傻气,倩倩轻率调皮,林秋月古板“冷冰”,任云常忧郁,耿海琼爱吵架。她们各自有不同的经历和身世,有的过去背负过或正在背负着沉重的精神包袱:白莉萍的父亲是错划右派,刚落实政策;林秋月的爱人刚被判四年徒刑并向她提出离婚,苦恼正缠绕着她;任云的朋友牺牲在抗击侵略者的前线阵地上,她承受着失去爱情的悲痛;耿海琼的丈夫长期调不到近处,她一直为之心烦意乱……个人的命运,家庭的遭遇,生活的坎坷,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心境和性格。这些人物的生活经历都使人感到真实可信,没有给人以生编硬造的印象;她们的性格鲜明突出,也没有脸谱化、概念化的痕迹。编导者没有回避表现她们个人的烦恼和不幸,甚至还写到她们背负着精神包袱前进。这样写,既真实可信,也更显出她们灵魂的高洁。唯其真实,就愈见其美。
对林秋月等六个人物的塑造,改编者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作了必要的增删,并运用电视的特殊手段,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突出,更加鲜明。如在序幕中增加了翠翠来油库报到一段戏,不仅使翠翠的性格更有特点,也增加了全剧的乐观色彩,为后面的紧张战斗的故事作了气氛的铺垫,使整个故事显得张弛有致,富有节奏。又如削弱了耿海琼的“泼”劲,增加了林秋月和她在平台谈心以及她转变的戏,使这个女共产党员形象增添了光彩。这不仅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
《燕》剧为了更集中、更鲜明地刻画林秋月等人的形象,在人物的出场和场景的安排上,都是下了功夫的。例如通过翠翠的报到,把其余五个人物一一带出。它犹如舞台上的亮相,但又不是简单的脸谱的介绍。它通过一两个典型细节,向观众作人物性格的介绍,轻轻几笔,不仅勾画出了几个人物的个性,也透露出某些人物之间的关系和隐伏着的矛盾冲突。如任云对驾驶员搜身,耿海琼见状在旁边啐骂,仅仅两个镜头,就揭示出了两者的性格和两者的矛盾关系。
《燕》剧在处理人和自然的矛盾中,着眼于人物的刻画;在人物塑造和故事结构的关系中,着力于人物塑造,特别是着力于人物精神世界的开掘和展现。从全剧看,不论编导还是演员,都是在这上面花了大力气的。演员都是青年人,艺术实践并不很多,有的还是第一次演电视剧,但她们都尽最大的努力,比较恰当地把握并塑造出了人物的性格。
《燕儿窝之夜》所作的努力是有意义的。文学是人学,电视剧亦应是人物剧。提高电视剧的质量,最重要的是要塑造出成功的人物形象。寻找新题材,构思好故事,安排生动情节,当然是必要的,但如果不把主要力量放在人物塑造上,作品就不大可能成为好作品。近来有些电视剧,并不乏戏剧性的情节,但是观众看了却不满意,这是为什么?我觉得原因之一,就在于编导者过多地在离奇故事和惊险情节上用心计,而忽略了人物个性的刻画,使作品犹如过眼烟云,给观众留不下印象,这是值得注意的现象。
《燕儿窝之夜》不是没有缺点的。例如某些细节的失真,对六个人物的平均使用力量,等等。但我认为,这些都没有影响它成为一部好电视剧。因为它提供了比这些缺点更加值得重视的东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