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充满活力的农村经济——广西宾阳县农村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4-03
第2版()
专栏:通讯

充满活力的农村经济
——广西宾阳县农村见闻
本报记者 柏生 邹大毅
三月,华南已是绿树葱郁、春日融融,我们乘车到地处广西中部的宾阳县去。这个富饶的农业县,方圆2,300多平方公里,有70多万人口。这里的农村有历史悠久的各种传统手工业,能工巧匠遍及全县。近几年,一大批农民专门从事工副业生产和产品的推销,向着专业化、商品化的方向发展。
3月17日,我们来到距县城不远的新桥公社,采访专业村。如今全公社127个自然村,已形成了57个商品性生产专业村。
当我们爬上一段小坡,迎面就见到一条横卧的土窑,几个农民正向窑内添柴加火,窑头冒出一缕缕青烟。不远处,堆码着一排排、一摞摞烧好的大缸,在阳光下闪烁着古铜般或黑油油的亮光。一窑出100个大缸,100个小缸。一位农民扳着指头对我们算开了帐,大缸一个能卖五六元,小缸一个也能卖三四元。一户一年平均烧4窑。公社的同志说,这个村叫谭广村,是有名的“缸瓦村”。
我们随便走进一间作坊,看见一个年轻小伙子正在埋头细心地制作大缸坯,旁边小桌上,放着一部收录机和几盒音乐磁带。他叫谭江鹰,不满25岁,高中只上了一年,便回乡了。他的父亲会制缸手艺,干了几十年。现在,他和两个弟弟也都学会了这门手艺,兄弟三人去年收入了6,000元,家里盖了新房,买了电视机、收录机。我们应他的邀请,到他家看了看。这是一幢新建的瓦房。房间里迎面是一张摆满书报的写字台。随手翻翻,就有十多种杂志和许多文学书籍。案头上还有一本小说草稿:《金鸡村纪事》。他不好意思地告诉我们,这几年,他利用业余时间,在报刊、杂志上已发表了30多篇小说、散文、诗歌。他白天做缸,晚上看书、写作。这是多么勤奋上进的好青年啊!他有手艺,有知识;经济上富裕了,精神上,也是富裕的。
农村的商品生产发展了,产品是怎样销出去的呢?一天,我们随着农民去圩镇赶圩。
一大早,农民们从四面八方挑着绿油油、鲜嫩嫩的蔬菜,骑着挂满竹编品、甘蔗、大缸的自行车,挑着一筐筐、一篓篓鸡、鸭、鹅,抬着刚刚宰杀的大肥猪,喜气洋洋地走进了圩场上的一条条专业街。有的整条街是卖蔬菜的,有的整条街都堆满了竹编制品,有的一条街都是卖大缸小缸、瓷碗瓷杯的。还有卖服装、各种提包、米粉和各种小吃的。十来条街,条条街上,叫卖声、议价声,此起彼伏。据说,每次赶圩的人可以达到五六万之众。一个人跑一趟圩,可以卖到几十元甚至上百元。
除了这些赶圩零散销售自产品的农户,还有的农户进城开店经商。五十多岁的农民王庆祥,家在芦圩公社六明大队六料村。家中祖辈做瓷器,现在家中两个儿子、两个女儿都会制瓷。他本人去年四月就进城租房,办起了瓷器推销经理部,去年,这个经理部共推销了12万元的产品。宾阳县农民进城办了112个自产品推销店,不仅本地的生产搞活了,也丰富了其它地区的市场。
赶圩回来,我们的思绪久久不能平息下来。这里的农民亦农、亦工、亦商,他们从务农,走向手工业商品生产的道路,又自发地走进流通领域。他们已经不单是几亩地的承包者,而是已经成为社会经济链条中活跃的一环。(附图片)
广西宾阳县新桥公社民范大队谭广生产队的农民,联户办起陶器加工场。这是农民在翻晒烧制前的酒缸。  本报记者 陆汉魁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