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赛前练兵 喜忧参半——我国女篮参加北京国际女篮邀请赛述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4-05
第3版()
专栏:体育

赛前练兵 喜忧参半
——我国女篮参加北京国际女篮邀请赛述评
本报记者 刘小明
北京国际女篮邀请赛结束后,人们为中国女篮七战七胜而高兴,同时也在思考着她们的不足。为什么中、澳夺魁之战下半时10分钟左右,中国队连连失误,被对方一下子扳回四、五个球?为什么按下半时比分计算,中国队反而输了三分?
对这次邀请赛,大家比对名次更为关心的是中国女篮在过“欧美关”方面是否找到了新的对策。经过此番激战,人们似乎看出了一些眉目。
应当说中国队的进步是明显的,象年轻队员邱晨、柳青、郑海霞,还有陈月芳等,都比去年进一步成熟,技术有新的提高。初次起用的新秀丛学娣表现突出,受到观众和行家的一致好评。全队阵容更加整齐,进攻和防守的战术套路有所增加。中、澳比赛后,澳大利亚队教练弗林虽然抱怨裁判偏向,但同时也告诉记者:中国队确实是一支很强的队。
必须指出,这次邀请赛的检阅是不充分的,整个比赛的水平不算很高。8个队中真正典型欧洲打法的只有波兰队。虽说波兰和澳大利亚女篮来的都是将参加奥运会的队伍,但这两个队在比赛中是否把全部实力和战术亮底,就很难讲。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队的缺点可能没有完全暴露。因此,在迎接奥运会预选赛之际,宁可把困难想得更充分些,也不可盲目乐观。
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国队同澳大利亚队下半时比赛中连连丢分呢?当时场上出现这样三种情况:①核心后卫丛学娣4次犯规下场;②对方战术变化,采用紧逼防守打反击,速度加快;③对方调上2.05米的高个队员,干扰陈月芳。面对接二连三的变化,中国队队员就显得应变能力不够,一时慌了阵脚。对波兰队比赛的下半时也有类似情况。在高水平的世界大赛中,战局错综复杂,情况千变万化,以不变应万变不行。鉴于这一点,加强场上队员的应变与主动变化能力,解决好更换阵容时的衔接是中国女篮应当特别注意的。
重视防守是中国女篮的优点,这次比赛全队又着重练了伸缩性联防,效果也不错。但是中国队防守方面也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特别是提高个人对抗防守技术与防对方篮下二次进攻的能力。有一点隐忧值得考虑:从中国队上场的主力阵容看,有一矮(丛学娣)一高(陈月芳),如何保证这两点不成为对方的突破口,还需下一番功夫。记得1978年北京国际男篮邀请赛八一队与罗马尼亚队争决赛权时,罗队采用从小个吴忻水处跳投和插到穆铁柱身后进攻的办法,突破了八一队的防守体系。内外夹攻是欧洲强队惯用的手段,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这次邀请赛不仅对中国女篮是有意义的实战演习,对我国另外三支女篮也是一次很好的锻炼。去年全运会冠军八一队在六名主力被抽调的情况下,战胜世界强队波兰队,进入前三名。平均年龄18岁的中国青年队和刚刚换了9名新手的北京队也都敢打敢拚,发挥了水平。
成绩和进步是可喜的,通过比赛也暴露了这几个队的共同弱点。突出的问题是拚抢篮板球不如几支客队积极,反映出我国选手争抢意识还不够强,身体素质训练也还欠功夫。另一弱点是越到紧张时刻越不冷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