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用生态经济的观点指导发展海洋渔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4-09
第5版()
专栏:

用生态经济的观点指导发展海洋渔业
王松霈
建国以来,我国的海洋渔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它又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前进的。捕捞能力迅速增长,但由于酷渔滥捕,导致资源破坏,反而造成渔业生产下降。这就要求我们用生态经济的观点,对海洋渔业重新加以认识。海洋渔业的本质是生态渔业
人类的生活来源开始于采集渔猎,我国沿海人民捕鱼世代相传。但是历史证明,人们对于海洋渔业的本质至今并没有真正的认识,这是我国海洋渔业资源遭受破坏,海洋渔业不能迅速稳定发展的重要原因。
浙江舟山渔场是我国的主要渔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解放以来,生产工具不断革新,渔民的捕捞工具,由五十年代初期为数不多的木帆船,发展到5,926艘机动渔船,以生产工具为代表的渔业生产力是逐年增长的。但是渔业产量,经过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迅速上升和不断发展之后,近年来却呈现了直线迅速下降的趋势。该地区渔业重点县普陀县的渔业产量,1952年为68万担,五十、六十、七十年代依次为122万担、197万担和311万担,1980年为332万担;而1981—1983年则依次降为317万担、282万担和243万担(预计)。舟山地区的这一情况在我国海洋渔业生产中具有代表性,有的海区问题更严重。
存在这一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对海洋渔业生产的特点缺乏认识,因而导致了错误的开发利用途径,造成了海洋渔业资源的破坏。长期以来,我国进行海洋渔业生产是基于以下两点认识:一、海洋渔业就是海洋捕捞。按照生产部门的分类,把海洋渔业等同于一般的采掘工业。二、渔业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有水就有鱼、增船就增产”,就是这种认识的反映。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发展海洋渔业生产,就必然一味增加捕捞工具;到了一定程度,超过了渔业资源的承受能力,就造成了资源衰退,渔业产量下降。
发展海洋渔业生产必须考虑渔业自然资源的状况。海洋渔业利用的自然资源与一般采掘工业利用的自然资源有很大的不同。
一、海洋渔业资源是有限的。这是它与采掘工业的共同点。据此,我们对两种资源都要注意节约、有效地利用。
二、海洋渔业的生产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有机体,资源具有可再生性,这是它与采掘工业的不同点。渔业的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交织,既受经济规律制约,也受自然规律制约。只有保持了鱼类本身自然再生产的生态平衡,才能保持渔业经济再生产的长期平衡,使海洋渔业生产取得更大的经济效果。海洋渔业资源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海洋渔业是生态渔业的本质。认识了海洋渔业的这一本质,我们进行海洋渔业生产,必须明确树立以下几个观念:
1、建立渔业生态平衡的观念。海洋鱼类和其他生物一样,都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存在。保持各自所处生态系统的平衡,它们的自然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人们对它们的经济利用才有客观存在的基础。
2、明确海洋捕捞的对象是产卵后成鱼的观念。鱼类的繁育生长有阶段性,因此渔业对它的经济利用也有阶段性。在海洋渔业上,保持最大生态效益和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的结合点就是要捕捞产卵后的成鱼,而不是幼鱼或产卵前的成鱼。那种只要鱼产品,不管幼鱼、产卵鱼都一齐捕杀的做法是竭泽而渔,自己破坏渔业资源。
3、树立根据鱼类的生态习性特点加以利用的观念。各种鱼类都有自己的生长、回游规律,因此,海洋捕捞渔业也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我国渔民了解了一些大宗经济鱼类的生态习性,从而规定了这些鱼类的禁渔区和禁渔期,也掌握了它们的汛期,加以集中利用。这些认识是符合生态经济规律的,任意违反就会使渔业生产遭受损失。
协调捕捞工具和海洋水产资源的关系
我国海洋渔业主要依靠捕捞,发展捕捞工具对发展海洋渔业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海洋捕捞工具的发展又不是孤立的。生产力包括多种要素,生产工具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它为海洋渔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基础。海洋渔业资源作为渔业生产的劳动对象,是生产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它为海洋渔业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两种要素共同协调发展,才能使整个渔业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舟山地区解放以来,集体渔业的捕捞工具由木帆船走向机帆化、动力化,又走向大型化,工具的更新大大提高了捕捞能力,充分利用了渔业资源,四大经济鱼(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墨鱼)的产量迅速提高,六十年代的平均产量比1951年提高了6.5倍。但是捕捞工具的继续增加和它的不合理使用,却使舟山地区捕捞工具和渔业资源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不协调,主要表现在:一、在资源的利用范围上,主要集中捕捞四大经济鱼,未相应地扩大利用其他鱼类,从而增加了这些鱼的负担。二、在资源的利用时间上,不分季节,不论汛期和平时,盲目扩大捕捞,捕杀了大量幼鱼,使渔业资源不能充分利用。三、在资源利用的地区上,进入禁渔区,把正在索饵的未长成鱼和即将产卵的亲鱼也一起捕捞上来,使鱼类不能繁殖扩大。四、在捕捞工具投放的集中程度上,近年来由于黄海、渤海的渔业资源遭受破坏,沿海六省一市的许多渔船都集中在舟山地区;国际上,“三国五方”
〔中国(包括台湾)、南北朝鲜和日本〕也争捕舟山海中的经济鱼。大量拥有现代技术的捕捞工具集中压在舟山渔场,就给这一地区的渔业资源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这些做法的共同结果是急剧增加了捕捞强度,使海洋渔业的捕捞量超过了鱼类的生长量,不能维持其生态平衡,因而损害了渔业资源。
舟山地区的渔业生产实践使我们得到了以下几点教益:
一、认识生态系统承载能力有限性的特点,增加捕捞工具和利用原来的渔业资源,要在各该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
二、认识海洋渔业生态系统具有运动性的特点,在使用工具进行捕捞时,要选择鱼类生长的最佳利用阶段和最佳利用的时间与地点。过去一个时期,无视这个特点,在渔业上曾经盲目提出过:“变淡季为旺季”的口号,不分鱼类的生长阶段,把幼鱼、小鱼都打了上来;还盲目地提出“哪里有鱼哪里捕”的口号,在错误的时间、地点去“主动出击”,捕捞了大量的产卵亲鱼,这些都是错误地使用了捕捞工具,带来了破坏渔业资源的严重后果。
三、认识海洋渔业生态系统多样性和存在广泛性的特点,努力增加新的鱼种并大力开发利用外海渔业资源。“四大经济鱼”是人们喜爱的,但是它们在近海的存在又是有限的。我国的人口在增加,经济建设在发展,人民的生活也要不断提高。在此情况下,我们应该扩大眼界,一方面看到广阔的海洋中有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要发现利用新的渔业资源;同时也要看到,海洋渔业的多种生态系统也是到处存在的,不但存在于近岸、近海,也广泛地存在于外海,其中既有原已利用的经济鱼生态系统在外海的延伸,又有新鱼种生态系统的开始开发利用。上面我们分析了捕捞工具的发展必须要和渔业资源的状况配合协调,但绝不能由此得出不要渔业机械化或限制渔业机械化发展的结论。发展海洋渔业生产,使用现代化的生产手段和科学技术永远是十分重要的。现在的问题不是机械化太多了,而是不能把机械化的发展只限在捕捞和对近海少数鱼种的增船、增网上。就捕捞来说,还应该“打出去”,走向外海,面向新的渔业生态系统,开发尚未利用的渔业资源。
在认识生态平衡的基础
上改进海洋渔业管理
发展海洋渔业不但要重视渔业生产力要素之间的配合,也要重视加强管理,促进发展渔业生产力的作用。搞好这方面的工作,也要以对海洋渔业生态平衡的正确认识为基础。
海洋渔业生产是商品性生产,舟山地区是我国的主要商品鱼基地。实行正确的收购政策对保证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对鱼产品的需要,对调动沿海广大渔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发展海洋渔业生产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长期以来海洋鱼产品派购中的有些作法是值得研究改进的。
从舟山地区的情况看,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段时间的派购任务基数偏高。该地区近几年的派购任务指标是以1976—1978年三年经济鱼类的平均产量水平为基数,实行“四六开”,一定五年。但是七十年代,如当地群众所说,是“风华正茂”的年代,产量较高;1978年又有外海捕获大量马面鱼等因素,是历史上第二个产量高峰年,因此按60%定下后也是一个较高的派购任务。近年来,渔业资源已经遭到破坏,渔业产量直线下降,完成向国家的交售任务后,渔民的议价自销部分已经所剩无几,不能调动渔民的生产积极性。二是硬性规定交售的商品鱼种,仍以四大经济鱼为主,加上鲳鱼、鳓鱼、马鲛鱼、鳗鱼等,而不能以其他鱼种替代。因而渔民的捕捞对象还是主要集中于已经遭受破坏的四大经济鱼,而不能减少其压力。这也是近年来我国渔业资源的破坏不能有效地制止,恶性循环反而有所加重的一个原因。
出现这种情况,其思想认识上的根源在于主观和客观相脱离。近年来我国近海的渔业资源和产量都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动,捕捞的鱼种和过去比较也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是鱼产品的征购规定却没有相应地加以改变。舟山地区的派购数量目前已经调低,这样做有利于恢复渔业资源和调动渔民的生产积极性。该地区自1971年开始,已经逐步试验成功捕捞利用鲐鲹鱼(上层鱼),群众也喜欢,应该利用这一新的生态系统,把鲐鲹鱼列为收购鱼种,使原来遭受破坏的四大经济鱼生态系统得以恢复。采取这样的收购政策将会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
用生态经济的观点,研究改进海洋渔业管理,获取更高经济效益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上述在收购政策上的表现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综合上述,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发展海洋渔业当前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解决,也存在着很大的潜力有待我们去挖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