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令人回味——影片《十六号病房》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4-09
第7版()
专栏:

令人回味
——影片《十六号病房》观后
陈剑雨
“我们就象天上的星星,虽说小,但每颗星星都有它自己的位置,都应该发出光亮来。”这是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十六号病房》中两位女知青——春桦和常琳的倾心细语,它并不深奥,却让人回味不已。
说实在的,看影片的头三本觉得有点沉闷,及至第三本末尾,陈仲男、刘春桦夫妇出场,境界顿开,情趣全出,影片的格局整个活了起来。
陈仲男两口子就象一阵春风,带着泥土和庄稼的芬芳,吹进这一间弥漫着空虚、浮躁甚至幻灭的病毒的病室,吹过田进军、桑青青、常琳的荒芜的心田,使患病的心灵先于肌体而康复;使青春的热血冲破迷惘、困惑的堤岸,重新在这一群年轻人身上奔流;使理想的种子不再在云端沉浮,而是播撒在现实的大地上,终于看到了收获的希望。陈仲男、刘春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英雄。他们和田进军、桑青青、常琳一样,都是知青,现在又一样是病人(或病人亲属)。比较的力量就在这里显示出来:同样的处境使常琳等感到亲切,产生比较的愿望;同样的基点使她们在比较中更容易看清差距,受到震动。
应该说,陈仲男是一个颇有新意的银幕形象。他曾经是“大名鼎鼎的知青模范”,现在已经完全象个农村汉子了。无怪乎常琳感叹道:“现在还有谁知道他?还有谁传颂他的故事?”这个问题提得很尖锐,它反映了一种价值观。然而在当事者看来,这种考虑完全是多余的。陈仲男有一段话说得很好:“这块土地没有骗过我”,“这里的乡亲们没有骗过我”。这又是一种价值观。陈仲男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经历过大的跌宕,大的磨难,人生的信念、生活的理想任凭摔打而不被击碎,相反地锤炼得更加坚实,更加成熟了。同时,这又不是一个概念化的人物,他有自己鲜明的个性色彩,集机智和诙谐于一身,而这些,由于演员的(冯恩鹤饰)形象气质和表演处理的准确性,都得到较好的体现。这个形象的缺点,在剧作过多地巧设“骗局”,不仅露出人工斧凿的痕迹,事实上也会损害人物,“结婚”一场戏就有这个毛病。
影片中刘春桦的遭际又从某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代知识青年的共同命运。她的经历在千万知青中是既普通又特殊的。她曾经怀抱一片赤诚之心到农村去,这是常琳们也都走过的路。但正如常琳感慨系之地指出的那样,当他们中的一大批人陷于迷乱而步履蹒跚时,她却脚踏实地地走着自己的路,在生活中找到她应有的位置。这造就了她现在的禀性、情怀和操守,也使她有别于其他的形象。常琳等都为她的魅力所吸引,但说不清楚她迷住了她们的是什么。是什么呢?不正是她的充实的生活理想,以及在这理想指引下的踏踏实实的生活态度吗?我感到,这是一个把知识女性的时代风貌和农村妇女的传统美德统一在一起的银幕形象。可喜的是,这个人物的艺术体现就如同她的思想性格一样朴素,毫无夸饰,也不矫情。这当然不只是表演上的问题,但演员(宋晓英饰)的创造无疑是起了很好的作用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