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非凡的巨大艺术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4-09
第8版()
专栏:

编者按:很多人都很关心党中央、国务院对《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批复以后,首都将怎样建设成既有高度社会主义文明、又有独特风貌的历史文化名城,本刊从今天起开辟“首都文化风貌笔谈”专栏,希望专家、学者和关心首都文化风貌的读者发表意见。我国很多的城市都有珍贵的革命史迹、文化遗址、古代建筑和风景名胜,首都的文化建设问题解决得好,对其他各地亦是有意义的。
非凡的巨大艺术品
周汝昌
一个地方,象一个人一样,要讲究一点气质。而气质就和文化修养有关。
我们中国人总是把一件艺术品当人一样看,不但看它的五官四肢、身段长相儿,还要看它有无气味气质上的高尚之美。城市建设其实也是一个艺术品——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建筑,正是我们民族的无数艺术大师、人民巧匠的智慧所创造的一件特别非凡的巨大艺术品。所以,讲北京的建设,不能忘记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学观,高度的文化修养和表现。忘记了这些,就忘记了自己的最宝贵的东西。
北京是咱们民族自己创造的。它的规模、布局为什么是那样子?这只是历代封建帝王的个人意图的体现吗?未必那么简单。远的不好谈了(例如被项羽焚毁、大火三月不灭的秦都),只如唐代的长安,地面上虽无实物了,幸而还有一幅平面详图。除了皇城、西内、大明宫等等不提,你只看那全城的东、西、南三面,整整齐齐地布满了划分得“横平竖直”的纵十三乘横十的一百多个长方形的坊里,然后有东西两市。这些坊里的名子,在唐代诗人的作品里时常还可以寻得到。到了宋代,改于东京汴梁城建都,其规模布局,也还可以大略考知。它一方面是古京城共同规格的继承,一方面也有它自身的特点。一条汴河横穿过全城的南部,河上诸多著名的桥梁(《清明上河图》画的就是其中之一)。市井繁华,人烟稠盛,有《东京梦华录》作了记载。靖康之耻,汴都被陷,金人除了劫夺财宝,还掠走了无数的宫人、子女、人民当中的百行百业的工匠技师。金人把他们驱往燕山府,仿照宋都,建起了燕京。不言而喻,金都燕京的一切规模制度,都是从汴梁学来的,比如州桥、金水河,也是照搬来的。元代大都,又是从金都学来的。即此可见,我国的都城,是有它的“一脉承传”性的。
汴梁落入金人之手,很快就变得荒芜残破不堪了,“御园”寸草皆无,汴河河槽长起了“酸枣棠梨”,荆榛野树,渐就湮废。大相国寺已是“倾檐缺吻”。至于市井情况如何?那自宋使金、亲临目睹的诗人范石湖曾写道:“梳行讹杂马行残,药市萧骚土市寒。惆怅软红佳丽地,黄沙如雨扑征鞍!”这真是心伤目惨。然而据范氏所记,燕城的修建,却是壮丽无比,为宋人目所未见,这且不表。单说那京城商肆,分市分行,各有聚处,古代这个规制,也是由北京继承保留下来了——至少现在许多地名还很清楚(菜市、米市、花市、蒜市……)。
大诗人苏东坡曾说手眼低而又不自量的人是“马行头吹笛”,原来,马行街在汴梁内城,凡弹丝弄竹的高手,咸聚于此,敢在马行这地点吹笛子的,若无真本领,非当场现丑不可。如不懂宋代京城情状,则东坡妙语,亦同嚼蜡,遑论其它?
你现在奔往长安故址,已然找不见“横平竖直”的一百多坊巷规格;你跑到汴梁旧地,也再难问知什么马行土市(土市又名竹竿市)。而在北京,它们的遗型远影,却奇迹般地保存着!试问: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北京本身便是一座世界少有、最大最美的“历史博物城”吗?对这些历史文化方面的理解认识,应当列为建设新首都的必修课程之一。这样,才不致于弄错了目标——只知道保存皇家的三宫六院的规格体制,而把人民群众的坊巷市街的历史实物任人破坏,甚至以推平铲掉为“彻底革新”。明白了这一方面,才体会出《批复》的正确与英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