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亚太地区将成为世界政治经济枢纽 西欧学者说欧洲要迎接亚太地区的挑战否则要掉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4-10
第6版()
专栏:

亚太地区将成为世界政治经济枢纽
西欧学者说欧洲要迎接亚太地区的挑战否则要掉队
本报讯 联邦德国报刊近一个时期连续发表文章强调,亚洲太平洋地区正在逐步成为世界政治经济的枢纽地带,欧洲要重视该地区,并接受它的“挑战”。
《欧洲文献》今年第四期刊登的布鲁塞尔欧洲共同体委员会首席顾问赖因博士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的报告强调,亚太地区发生了深刻变化。东京、香港和新加坡是居纽约、伦敦和法兰克福之后的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1983年上半年的造船订货,日本的造船厂得到48%,而欧洲共同体的造船厂只得11%;香港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集装箱港口,它仅位于鹿特丹之后,而在纽约之前;除了苏联和美国之外,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煤炭资源;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已知最大的铝土矿和铀矿储藏地;太平洋西部国家和地区,如日本、中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香港等,组成了近十年来增长率最高的世界经济区。太平洋沿岸国家,从西北的日本和南朝鲜,西南的东盟,南部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东南部的智利、秘鲁和哥伦比亚直至北美西部,正在发展成为一个日益一体化的经济区,并成为世界经济中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经济重点从大西洋向太平洋地区逐步转移,这是一个欧洲既不能阻挡又不能逃避的世界经济的深刻变化。
《法兰克福汇报》说,亚洲产品源源不断地涌向欧洲市场。日本在世界社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已达到10%以上。亚洲其他一些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也加快了,在70年代,东方和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增长比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要快;亚洲地区国家出现的通货膨胀和外债并不严重,即使在80年代初经济大萧条时期,亚洲仍取得了经济增长。今天,亚洲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例已达到了六分之一。世界经济重心正向太平洋地区转移,亚洲出现了曙光,这个拥有地球表面三分之一陆地和世界一半以上人口的地区可称得上是一个方兴未艾的大陆。
《莱茵信使》周刊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个大国,在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里正在形成一个规模空前的市场。中国同日本缔结了友好条约,形成了同日本磋商的稠密网络,密切了两国经济合作,而日本对东亚和东南亚的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赖因博士的报告提出太平洋地区所以将会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中心的根据,一是太平洋沿岸居住着20多亿人,他们在经济上最活跃,并善于学习和善于发明创造。他们在“集体”中进行合作的能力强。二是太平洋地区资源丰富,既有矿藏,如煤、石油、天然气、铀、铁矿、铝土矿、锡、锰、钨等,又有动植物产品,如橡胶、棉花、植物油、稻米、木材、鱼等等。三是太平洋把人和资源理想地结合在一起,为生产的增长创造了有利的前提。
联邦德国报刊强调,欧洲应该重视太平洋地区的兴起,象60年代对付
“美国挑战”那样地接受来自亚太地区的挑战。赖因博士认为,要制定一项欧洲对太平洋地区的正确战略,其内容不仅限于经济方面,更不能只限于工业方面,还应该包括教育和社会政策,否则,欧洲就要掉队。
据新华社巴黎4月8日电 4月6日召开的“太平洋的挑战”讨论会经过两天多紧张的讨论,于今天中午在这里结束。
这次讨论会是由法国国际地缘政治学研究所发起,并由该研究所负责人、法国著名的女活动家加罗夫人主持的。来自世界各地的300多名政治家、外交家、经济学家和其他学者参加了这次讨论会。中国也应邀派代表出席了讨论会。
在讨论会上,与会者认为,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以电子和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太平洋地区国家,特别是美国、日本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获得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新技术的开发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这引起了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欧国家的关注。发言者特别指出美国在尖端科学和技术中所做的巨大努力和日本在吸收别国的先进技术方面所做的出色工作。有的发言者还指出,尽管太平洋地区技术的成就是公认的,但这个地区具有其自己的弱点。
有的发言者指出,在新技术的发展方面西欧虽然落后了,但西欧也有其长处,不应自暴自弃,应该在开发尖端技术方面加强合作,去迎接太平洋的挑战。
讨论会还讨论了太平洋地区的军事战略问题。与会者指出太平洋并不太平,这里存在着超级大国的激烈争夺。与会者强调指出苏联在这个地区的军事存在近年来增长很快,这是对这个地区和平与安全的严重威胁,也是对连接太平洋地区与西欧通道的严重威胁。有的学者指出,太平洋地区和西欧,都面临着苏联的挑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