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初访尼日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4-10
第6版()
专栏:尼日尔通讯

初访尼日尔
本报记者 丹 林 张祝基
一、尼亚美印象
2月初,记者从阿尔及利亚前往尼日尔,访问这个我们从未去过的友好国家。
尼日尔位于西非撒哈拉沙漠南部,过去是法国殖民地,于1960年8月宣告独立。首都尼亚美。我们的访问就是从尼亚美开始的。
尼亚美紧傍着尼日尔河。奔流不息的尼日尔河润泽着两岸的农田,也滋润着尼亚美满城的生机,使它万木争荣,飞花点翠。1960年独立时,尼亚美不过是个3万人口的小镇。然而,今天的尼亚美已经是人口近40万的新都。平整的柏油马路在树荫下伸展,新颖的大楼拔地而起。特别是最近几年的建设,使尼亚美披上了新装。
尼亚美跨河而建,一条900米长的大桥连结南北两岸。过桥到北岸,迎面是一个环形广场,广场的中间,一块如茵的草地托着一个白色的喷水池。草地周围分列着3个三棱形的标语牌,其中一条写着:“为了受到重视和尊敬,我们就要团结和勤奋劳动”。在广场背后,一座扇形四层大楼座落在高大的拱架上。这是全国矿业公司的办公楼。七十年代以后,北部沙漠地带铀矿的开采,使这个传统的农牧业国家一跃而为世界第四大产铀国,迈开了发展民族经济的新步伐。再往远处看,高十余层的纳赛尔大楼和全国花生公司大楼耸立在绿树包围之中。花生和棉花本来是尼日尔主要的经济作物。在矿业公司西邻,一些错落有致的小房掩映在花旁树下。一溜斜坡绿地中间,漆成白色的石块醒目地镶嵌出一行大字:国家博物馆。这所风格独特的博物馆集博物馆、动物园和手工艺品车间之大成,内容生动活泼,丰富多采,是西非地区首屈一指的文化设施。在博物馆对面,一座三向放射型六层建筑是加维义旅馆,旅馆西侧是大会堂。248个房间的豪华旅馆同2,000个座位的大会堂配套,已经迎接了一批批区域性国际会议的代表。
从跨河大桥一直向北延伸的肯尼迪大街,是划分城区东西的中轴线。顺着这条大街向北走不远是大市场。不幸它在前两年毁于一场大火,后来国家在城市东北角另辟一个新市场。在大市场西南不远处,有一块三角形地带,叫小市场,出售木薯、红薯、土豆、大米、菜蔬瓜果、鱼肉禽蛋等大众食品。
尼亚美城市大部分在河北,南岸东部是居民区,西部是尼亚美大学。这所大学是科系齐全的高等学府,从1981年起已经培养出尼日尔自己的医生。
尼亚美南岸东部的居民来自加维义旅馆一带的拆迁户。一幢幢小房整齐排列,过几年房前屋后的幼树就会生出一片绿荫。
尼日尔是个没有出海口的内陆国,但首都街道的命名却表示它并没有被封闭隔绝。
在尼日尔首都,不仅有独立大街、自由大街,还有戴高乐路、密特朗路、肯尼迪路,另外还有以联合国和非统组织以及乍得、马里、喀麦隆、多哥、塞内加尔、摩洛哥、加拿大等国家命名的马路。外交部长伊戴·乌马鲁说,尼日尔实行开放的外交政策,除了维护和发展其传统对外关系以外,对世界各国也都开放。外交为经济发展服务。(待续)(附图片)
尼亚美市小市场的一角。本报记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