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初访尼日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4-11
第7版()
专栏:尼日尔通讯

初访尼日尔
本报记者 丹林 张祝基
二、走向“铀矿之路”
尼日尔的国旗由绿、白、桔黄三色组成,它象征着国土的自然景色:南方绿色的农业区,北方黄沙漫漫的撒哈拉,两者之间是色调多变的过渡地带,喻之为白色,留待人们去开发、去创造。
从塔瓦到阿尔利特的公路,把这三条色带牢牢地串在一起。尼日尔开采、提炼的铀化物沿着这条路,从铀矿产地阿尔利特运往最近的海港科托努,向国外出口。所以这条路也称“铀矿之路”。
记者从科尼前往塔瓦,经过尼日尔的主要农业区正是旱季农闲时节。残存的藁草把棕色的大地铺染成微黄的色调,稀稀落落的刺槐在远方连成朦胧的屏障。视野内圆形茅舍或方形泥屋都是豪萨人的村落,而钟形谷仓则成群地筑在村外或田边。偶见的池塘,伴有围着篱笆的菜园;三三两两的瘤牛(一种颈背部有肉瘤的牛)或山羊在田野上游荡。头戴小帽、身着宽大长袍的男人聚坐或半躺在树下闲聊;妇女则把婴儿缠负在背部,忙着汲水、找柴或舂谷;牧童在村旁或路边玩耍,向过往的车辆挥手微笑。宁静、悠闲,似乎是尼日尔田园风光的基调。
塔瓦往北,树木、村落越来越少,黄沙和砾石逐渐取代了草原。阳光更加眩目,旷野枯燥单调,偶而遇到成群的牲畜在牧人的引领下寻找水草向南方转移。古城阿加德兹在望了!
形形色色的加油站给阿加德兹增添了现代色彩,但全城保持着古老的风貌。市中心矗立着一座方锥形泥塔,它是沙海中过往商旅的灯塔,也是阿加德兹城五百年兴衰变迁的见证。弯身进入低矮的塔门,踏过99级台阶,登上27米高的塔顶,俯瞰市内,赭色泥屋组成院落、构成街区,古朴可爱。远眺四方,沙海茫茫,唯有缓缓前进的驼队在悠悠天地间给人一分动的感觉。
阿加德兹的著名工艺品是一种银质十字形饰物。它光彩熠熠,款式多样、雕琢精细,不仅为尼日尔各族人民喜爱,也使旅游者解囊争购。如今工匠们为了争购原料和销售的方便,已组成合作社。这里,工匠们在简陋的窝棚内,席地而坐,精心磨凿;另一些人在制作牧民佩带的腰刀、长剑、驼鞍和革囊。
往北240公里,就是阿尔利特。它和阿加德兹相反,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因开发铀矿而诞生的新城。尼日尔与外资合营的阿伊尔公司、科米纳克公司分别在这里和附近的阿库塔开矿提炼,年产铀化物折合金属铀达4,300多吨。阿尔利特是非洲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铀矿区之一。
铀矿是尼日尔最重要的矿藏,也是“尼日尔发展的王牌”。政府通过开发铀矿筹集发展资金,也通过使用最现代化工艺和设备的铀矿公司培养建设发展人才。目前,在两家公司共3,200名职工中,尼日尔人占91%;在工程师等高级职员中,尼日尔人的比重暂时还不高,只有18%,但干部尼日尔化的计划正在实施中。近年来,受西方经济衰退影响,尼日尔铀矿年产量降至3,400吨。估计两三年内生产难以增长,但远景令人乐观。政府希望到九十年代能生产1万吨金属铀。(待续)(附图片)
阿加德兹的方锥形泥塔,建于公元十五世纪初。
本报记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