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从战士到专家——记水下工程专家张智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4-12
第3版()
专栏:

从战士到专家
——记水下工程专家张智魁
本报记者 林俊卿 王溪元
我们有许多曾经转战南北、屡建战功的老战士,他们放下枪杆子以后,转业到完全生疏的建设岗位上,虽然有少数人长期“浮在面上”,但确实也有不少人已经成为所在行业的专家。这里讲的张智魁同志,就是当年一位英勇善战的老八路,而现在,他已经成为海洋水下工程专家,任海洋水下工程科学研究院院长,并兼任国家科委海洋专业组副组长、中国海洋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等职。从陆地到海洋,从战士到专家,他“成名成家”的实践证明:肯于沉下心去钻研,才能有深度。
1938年,13岁的张智魁跟随一位做地下工作的党员教师参加了“冀东大暴动”,随后投奔八路军当了警卫员。从此便开始了戎马倥偬的战斗生活。他随部队从河北打到东北,而后又围北平,下江南,进广东;从当警卫员到任警卫班长,继而担任连副指导员、连长,20岁的时候便挑起了团长的重担。在十多年中,他参加了近三百次大大小小的战斗,曾经五次负伤。1952年初,他带着残废军人的荣誉证书,转业到地方,在上海担任了“中国人民打捞公司”经理。
他从调查研究入手,把上海一带几个帮、股的“水猫子”、“水鬼”(旧社会对潜水员的贬称)组织起来,共140多人,建起了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打捞公司。那时在中国的江河湖海里,有许多沉没的战船兵舰,打捞任务十分繁重。可惜我们的潜水员最深只能潜20多米。后来张智魁带着几个人到国外学习,回国后,他们逐渐向深水、大船进攻。1963年,接受周总理亲自下达的任务,张智魁组织水下调查万吨轮“跃进号”失事沉没原因,圆满地完成了任务。1977年,他又受命打捞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沉没在福建平潭海面的日本船“阿波丸”,也胜利地完成了任务。1983年下半年,张智魁又挂上“总指挥”的帅印,完成了厦门至鼓浪屿海峡的过海输水管道敷设工程,结束了鼓浪屿人民半个世纪以来靠船运载淡水的历史。
在这次厦鼓工程的“挂帅出征”中,张智魁是不惜豁出老命的。他的身上不仅有战争年代积累起来的弹痕,还有十年动乱遗留下来的棒伤,旧痕新伤,偶一发作,就得住院。1983年初,他住院摘除了一个肺叶、一条肋骨。还没到出院日期,他就走马上任,开始指挥厦鼓工程。这次,他是实在不能亲自下水了;但是过去,他可不只一次带头下去。他说:“领导潜水的人,自己应当会潜水,这样才能有亲身体会,才能和被领导者有共同语言。”
张智魁不仅是“实干家”,而且是“理论家”;不仅能把自己的身体送入海底,而且使自己的学识达到了国际潜水理论的先进水平。多年来,他陆续写了不少专著和科普文章。他在1956年写成的《浮筒打捞》,至今还是我国打捞行业中的一本很有实用价值的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适应我国潜水事业发展和加快人才培养的需要,他抓紧时间研究写作了《海洋石油开发潜水服务的探讨》等多篇论文。他所组织指挥的饱和潜水科学实验,曾创造了302米深潜的亚洲纪录,使我国进入国际深潜的先进行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