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柳林觅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4-12
第5版()
专栏:

柳林觅富
本报记者 黄际昌
从柳林屯的乡村大道放眼望去,四面都是平原。几代柳林人,全仗几亩“蒙金土”种粮植棉,养家糊口。土地,成了他们的“保险公司”。人不离土,就能活下去。近两年,振兴农业的政策步步落实,农民在责任田里当家理财,干劲十足。去年一年,全乡粮食平均亩产1,320斤,棉花平均亩产142斤。人均收入400元,比1978年翻了两番。大家欢天喜地,在粮囤棉堆上美美地睡了一冬安生觉。
大地回春,心计多的农民开始盘算新招数:粮已过千,棉已超百,今后光守着两亩半地,就能长期过上好日子?夏凉村的农民算过一笔账:全村劳力640多个,种地5,500多亩,全年农业(主要是粮棉生产)总用工129,000多个,加上节日休息、投亲访友和家务劳动用工,一年可余51,500多个工,等于剩余180多个劳力,占全村劳力总数的28%以上。故意、北屯、柳林几个村约有50%的壮劳力“等活干”!不改变“八亿农民搞饭吃”的局面,中国经济不能大变样。眼下,柳林屯正面临这个尖锐的问题:光仗着几亩地开“保险公司”不够了,要赶紧寻觅“双保险”的出路。
其实,心眼活、消息灵的人,早已摸路子了。乡干部告诉我,城廊村有个老头,外号叫“糖瓜王”,四十多年前就学会了熬糖,公私合营后歇火不干了。四年前,他又同老伴、儿子在小屋里悄悄地炒瓜子,做纸包糖,先送给邻居亲友尝新;之后,小心翼翼地在院子里支起锅灶,干了一阵,平安无事,他就把糖摊子摆到门外、村头吆喝开来。顾客都夸他炒的瓜子香,做的糖又甜又便宜。他索性推起货车赶大集,见大市面去。今年春节在栾城集上,他一晌卖掉11口袋炒瓜子。买家一路吃一路称赞。他不再敲锣吆喝,名声已经外扬。许多小摊贩堵住他的家门,要求
“批发”瓜子和糖。他一家人农忙下地,农闲做糖和炒瓜子的营生,做到了两不误,“双保险”。
象“糖瓜王”这样悄悄探路的人家,柳林十个村,哪村都有三五家、十来家。“糖瓜王”讲起生意经,头头是道;可谁要是向他探问一月能挣多少钱,他就闷不吱声,或变着法儿跟你弯弯绕。怎么怪得了他哟,那乱“砍”乱“堵”的年月,把他吓坏了。
故意村有个养蜂户却不怕亮富。户主叫郭志中,他多年养蜂走南闯北,见过大世面。他说,躲躲闪闪干什么,我相信党的富民政策不会变。他对我们说,我靠养蜂起家,往后还想在村里承包加工面粉生意,兼做蜂蜜糕点,就地取材,种、养、加一条龙,对国家、集体和自己都有利。
我们住进柳林屯的日子里,乡、村干部正在同群众学习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讨论如何广开生产门路,大力发展商品生产。会做豆腐的做豆腐,会木工活的开动了电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们在北屯党员魏吉成家吃“派饭”时,他一口气就数出种、养、加30多条门路,全是就地取材,不离乡土就能来钱的。不过,眼下绝大多数农户还是热土难离,暂时还要留下几亩“蒙金土”,怕万一新的营生不济,好有条退路。
我们走村串乡,发现一些重点户、专业户主又喜又愁。喜的是走出了新路子;愁的是营生做大了,一家人力不够用,忙里忙外顾不过来。我们试问过:可不可联合信得过的亲友干?他们摇头:人心隔肚皮,几家人合伙起了矛盾咋收场?
这种疑虑是有缘由的。往日那种“大轰大嗡”的教训,至今在他们心中还留下阴影。专业户走向协作,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趋势。现在,有一些好心的基层工作同志,看见有些专业户的具体困难,就急于把他们“捏合”在一起。联户协作,勉强不得。协作是生产发展的需要,但要瓜熟蒂落。做基层工作的同志性急不得,只能耐心引导。不可再干那“强迫归堆”的傻事了!
事实上,人们有了联合的愿望和可能,就会逐渐靠拢来。在城廊村,我们见过一个新生的联合体——缝纫加工组,办得生气勃勃。全村不少人家有缝纫机,不缺会做衣服的巧手,村支部书记出面牵头串联,自愿结合,他们已同石家庄市内一个服装厂挂了钩,销路不愁。具备了这些条件,路子就一步一步地走开了。现在,这个加工组已有20台缝纫机。村支部书记说:办好了,还可以增加30台,厂方也想在柳林屯办一个加工分厂。为了防止中途断料,这个加工组还打算增加为本村本乡农民剪裁、缝制衣服的业务。
农民世世代代不愿离开乡土。现在,一部分农户离土不离乡了,还有些“半城半乡”户(如到集镇上摆货摊,或开汽车、小拖拉机搞运输,早出晚归),个别户想进县城办商店。这都是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出现的新事物。庄稼人生产出来的产品,再也不只是为了养家糊口,而是要投放到市场去,把产品变成商品。他们每向前跨出一步,心里都象揣着个兔子,忐忑不安。请想想,一户人家要拿出几千甚至万把块钱去买辆大汽车,搞大营生,他能不怕担风险吗?正象马克思说过的:实现商品价值,是“惊险的跳跃”。有的人,在起跳前的一刹那,退缩了;或者中途摔了一下,摔痛了,害怕了。这是不奇怪的。如故意村曾有四户承包一个砖窑,去年大雨浇头,砖坯泡坏,三户中途退出,只有一户坚持包下去。村里还有一户农民自己花8,000元买了一辆货车,起初怕“摔”,不敢试车,后来向县保险公司保了险,他才放心开车。在他们跃跃欲试而又担惊怕摔的时刻,多么需要扶持,需要多方面的服务啊!
“十户十条路”。榜样在前,谁不想去闯新路,迈新步呢?在柳林屯,我们看见几家的大门春联上写着:“解放思想谋富裕,迈开步子奔小康”。这也算是他们的宣言吧!
是的,毕竟还是初春时节,正如一首唐诗《城东早春》写的:
诗家清景在新春,
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
出门俱是看花人。
栾城东边的这个屯子,还处在“半未匀”的景况,我们相信,繁花似锦万木春的时光一定会到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