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初访尼日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4-12
第6版()
专栏:尼日尔通讯

初访尼日尔
本报记者 丹林 张祝基
三、为了粮食自给
非洲经历着严重的旱灾,西非灾情最重。尼日尔北部牧区旱情重,南部较轻,但由于十年不懈的努力,遭旱不成灾,目前尼日尔已接近了粮食自给的目标。
尼日尔远距海洋,气温高,降雨少,三分之二的国土是沙漠;农业区又基本是雷公田,极易遭灾,因此居民和牲畜长期缺粮缺水。1974年的大旱使尼日尔损失了一半的牲畜,粮食产量下降到70万吨。饥渴、疾病严重地威胁着居民的生命。就在这个时刻,军人接管了政权。军政府在紧急救灾的同时,作出了“农牧业永远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自给乃国家发展的首要目标”的决策。
经过几年的努力,1979年牲畜数量增加了,粮食产量突破160万吨;1980年,粮食生产再创记录,达176万吨。近年来,受干旱影响,总产量降至160万吨左右,但仍接近自给水平。
为了促进生产,政府在土地国有的基础上确定农民对土地的长期使用权,并取消人头税、土地税,减轻农牧民负担,同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五年内提价4次),增加对农牧业投资。据介绍,1979年农牧业预算约为1974年的10倍;1975至1979年间,用于农牧业的国内投资、贷款以及国外援助总额达470亿西非法郎。1980年以来,农业投资一般为国家预算的11%。政府对这笔为数可观的资金作了如下安排:
(1)通过信贷联盟发放农牧业贷款。一般在生产季节前向农民发放贷款或农用物资,农户则在收获后以现金或实物偿还。这种生产贷款,有国家补贴,农牧民一般只需归还60%,如遇灾歉收,还可减免或延期归还。
(2)兴修水利、建设垦区。在尼日尔河两岸、科尼和马腊迪地区,兴建提水设施或修筑水坝,开挖灌溉渠网,建设旱涝保收的垦区,迄今已达1.06万公顷,超过了“一年一千公顷”的要求。记者访问的科尼垦区,位于尼亚美东400公里的马佳河流域,两座滚石坝截断河流,形成共蓄水4,500万立方米的两座水库,可灌溉2,600公顷土地。目前,已有1,600名经过训练的农民迁入,每人无偿耕种0.75公顷土地。按垦区要求,一半种高粱,一半种棉花。由于采用新的耕作方式,产量比过去的刀耕火种高多了。尼日尔政府还计划在尼亚美北180公里的尼日尔河上修筑坎大吉水坝,可灌溉18万公顷农田。
(3)发展科学研究、培训技术队伍。国家农艺研究所、土古努斯畜牧研究中心、科罗乡村发展实践学校是尼日尔农牧业方面的主要科研和培训中心。它们承担着育种、植保、病虫害防治等多方面的研究任务,并从实际出发推广新技术。科罗学校不仅招收青年学生进行系统培养,也给在职的初级农技人员以提高的机会。此外,为了改变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法,乡村发展机构在近三年内举办了900多起训练班,向万名农民传授牛耕、育秧等技术。
由于尼日尔在发展粮食生产方面有着良好的记录,今年初,萨赫勒地区抗旱委员会推选尼日尔国家元首孔切担任主席。人们希望,他的经验能有助于引导萨赫勒地区发展粮食生产和战胜灾荒。
(待续)
(附图片)
尼日尔河畔垦区的稻田。本报记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