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营子村的“造福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4-12
第7版()
专栏:新风集

营子村的“造福队”
去年以来,我县代庄乡营子村的22名共产党员,自发组成一支突击队,义务承包修路、架桥、建校和修建电灌站等公益事业。一年来,他们义务投工1,384个,完成3,600土石方,节约开支5,000多元,被群众誉为“造福队”。
这个村党员的新风貌,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活动中形成的。党的十二大以后,村党支部抓了党风带民风,党员带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在党员中开展了“学传统、正党风”,“讲文明、正村风”和“争贡献、尽义务”的教育活动,增强了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光荣感和义务感。营子村小学原有9间年久失修的校舍,早该翻修,由于资金少,没有动工。这两年,党的富民政策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去年3月,在村党支部委员王学金的提议下,党员们组成突击队,义务承包了建校任务。他们自己采石料、运沙子、当石匠,经过18天苦战,把9间校舍翻修一新。
这支由三代人组成的党员突击队,年龄最大的68岁,最小的26岁。68岁的徐凤山,是曾经参加过著名的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六次为人民立功,身上7处负伤的老战士。突击队成立时,大家考虑他年纪大、身残,未让他参加。但他三番五次找党支部要求,硬是加入了突击队。建校时,他不仅没缺一天工,夜晚还负责看料。退休老工人武计荣、武为杰也报名参加突击队。有人说他俩是有福不享、自找苦吃。他俩笑着回答:“只有退休的工人,没有退休的党员。只要气还喘,就要为党多干事。”突击队的事不管干什么他们都参加,给全村的年轻党员做出了榜样。
营子村的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所以发挥得好,关键在于党支部有个好领班。支部书记李其法,是一位只有29岁的年轻人,有文化、有干劲、能吃苦。为了赶在水稻播种前建成电灌站,他带领突击队积极采石备料,一直干到农历腊月二十九,春节第二天吃罢早饭又第一个上了工。施工中抡锤打钎、搬运石料,哪里活重他就到哪里。这个村的群众在党员的带动和影响下,急公好义,义务为人民造福的新风气正在形成。到目前,已有14名非党员干部和青年民兵自愿参加了突击队。
江苏邳县人武部
武广友 孙宜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