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漫说“葬我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4-12
第8版()
专栏:

漫说“葬我于……”
张宝林
人之将死,或仅仅是想到死,也会隐隐地感觉到那堆东西,甚至设计出安顿它的种种方案。人的志趣、情操不同,这方案也就大相径庭。屈原刚直,所以“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陶潜清高,故自作挽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后汉名将马援年过花甲还要挂甲出征,他的名言是“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一派大丈夫的无畏气概;而《三国志》引《吴书》注里提到的那位郑泉,临死前一无所求,只要同类“必葬我陶家之侧,庶百岁之后化而为土,幸见取为酒壶,实获我心矣”,则完全是一个不得志的酒徒的宿愿了。
“葬我于……”之类的遗言,有时也如一面镜子,可映向往,可照追求。于右任的《国殇》诗云“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何等悲怆,何等凄凉!愤懑、哀怨、愁苦、惆怅,思乡之情,报国之志,愧怍之心,几多复杂而难以言状的情感,铸入了这短短的诗行!
于右任老人的遗愿可悯可叹。另外一些人的追求却可悲可怜,可憎可恶。历代皇帝一登基就要择“阴宅”、修陵墓的,为了他们“驾崩”后龙体的安宁,不知有多少人委尸沟壑!据李莲英和他的侄儿写的《爰月轩笔记》载,慈禧死后,她的“玉体”下垫了一尺厚的珍珠;她头上戴的,身上穿的,足下踏的,全是稀世之宝;装殓完毕,棺内还倒下四升珍珠,两千多块宝石。她是想不朽的,但她却朽得最快,因为从灵魂到肉体,早就烂透了。
不朽的倒是那些未曾想过不朽甚至一心想速朽的人。近些年,不断地读到一些老共产党员、革命老干部、科学家、学者乃至普通农民的遗嘱,他们生前为革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却不要举行追悼会,不要留骨灰,宁愿将遗体供医学解剖,器官捐赠他人……。最新的例证是粟裕、卜凤刚、周叔弢。“弢翁”的“至嘱”感人至深,堪称一则绝好的铭文:“我平生无他长,只是不说假话,临终之时实能心地坦然,无愧于中……千万不要留骨灰盒,投之沧海以饱鱼虾,毋为子孙累。存款……全数本息上交国家,在四化大海中添一滴水”。弢翁与他的嘱文同垂不朽了。
可惜,在我们的队伍中,至今也还有慈禧那样的封建古老阴魂在徘徊。记得前年有位县文化局副局长病逝,用1立方米做个棺材还不够规格,后来终于换了个1.4立方米的,然后是油漆费180元,“寿衣”费278元,招待费310元,加上杂项开支共用去1,700元。更可笑的是棺材上还漆上了“天官赐福”。去年年底,又有一位县教育局长去世,局里竟设灵堂、供鸡、烧纸、点烛,一天半之中,吊唁的单位就达171个之多,连小学校、幼儿园也得用公款送“冥礼”,幸亏上级及时制止,否则殓葬之时不知还会演出什么丑剧。
王充说:“人之死,犹火之灭也”。生命的火花一旦熄灭,肉体就成为一只躯壳。然而,关于躯壳的种种处理方式,却能使人想到躯壳以外的许多东西,窥见种种精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