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经联社充满了活力——河南省沈丘县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4-13
第2版()
专栏:

经联社充满了活力
——河南省沈丘县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纪实
本报记者 潘岗 本报通讯员 陈新安
这两年,河南沈丘县发生了这样几件事:1981年,刘庄店、李老庄、留福三乡的部分农民买化肥心切,被人骗走2万多元;1982年,全县的8万亩油菜籽收获2,000万斤,粮油部门按计划只购700万斤,农民求售无门,只好忍痛将油菜籽炒熟做了肥料;去年陈寨乡一个养兔专业户,要转养蛋鸡,派儿子三赴上海,仅路费花了500元,才买到10个种蛋;范营乡青年农民范学军,为掌握食用菌生产技术,自费去福建古田学习40天,花了400元才学成。……国家下伸到农村基层的十几个部门,犹如条条钓鱼线,互不联系,互不协调,不成网络,造成农民买难,卖难,学习技术更难。
这几件事对县委触动很大。去年3月,县委下决心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各乡镇以供销社为依托的经济联合社相继建立;9月,县经济联合社应运而生。
经联社成立后,首先针对近年卖农副产品难的问题,积极开展农商联营。他们先后派出500人次到全国各地联系推销,签订合同。付井乡大杨庄村,素有生产粉皮的传统,过去由于渠道不畅,年产量只有20万斤左右。去年,乡供销社与农民实行产销联营后,由于销路有了保证,这个村粉皮年产量一下子增到200万斤,每户平均收入近千元。这样的联营,不仅解决了农民的买难卖难,也使供销社在扩大业务中扭转了亏损,增加了盈利。县供销社主任刘德兴同志深有感触地说:供销社如不跳出只搞工业品供应的圈子,就非走进死胡同不可。
由于技术落后、设备陈旧,资金短缺,沈丘县长期以来只卖原料不卖成品,县、乡经联社就紧紧围绕着农副产品的增值问题,从引进技术、设备、资金上开拓一条新路:通过各种关系,聘“财神”,滚雪球,搞引进。付井乡通过引进技术,从1982年起,将原来长期亏损的“吃钢铁”的工厂转为“吃农副产品”,生产销路较好的腐竹、果品、人造肉、牛肉干等。农副产品的深度加工,大大提高了产值,这些工厂也很快扭亏为盈。
经联社的成立,在为农村商品生产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方面,起着供销社起不到的作用。现在,县经联社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已经建立了良种、植保、农机、农技、畜禽防疫服务公司。生产烟花炮是北郊乡传统副业,过去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磕头买原料,烧香卖成品”,产供销都有很大困难。乡经联社建立了烟花炮公司后,统一买火药配料,组织全乡17个造纸厂专门供应炮纸,两个印刷厂专门生产装潢,一个专业村专门生产炮捻。公司聘请15个推销员到外地签订合同,形成产供销一条龙,1983年产值比1982年增长75%。针对沈丘在外地做工人多的特点,县经联社还成立了建筑劳务公司,在外省设了10个办事处,负责洽谈业务、承包工程、签订合同、组织施工、保护外出劳力的正当利益,为本县多余劳力提供了新的就业门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