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访关中专业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4-13
第2版()
专栏:

访关中专业村
本报记者 徐士杰 肖德木
“关中自古帝王都”,名胜、古迹、国宝,数不胜数;但是,我们在关中农村探到的宝,却不是带着古色古香的宝,而是带着新时代的气息的宝。它,就是专业村。
从西安出发,无论朝哪走,几乎都能碰上专业村。朝东沿灞河到蓝田县,沿路有养羊村、木耳沟、编织寨、五货坡……。往南到长安县的姚家滩。秋收时节,家家葡萄架上果实累累,去年110亩葡萄园平均亩产6,000斤,人均收入260元,约占总收入的66%。向西,沿着丝绸之路西北行,进入乾县,有炉火映天的铁业村、奶香诱人的奶牛村、果林遍地的果树村、烟云缭绕的石灰村,石器村、编织村、刺绣村……共有110多个专业村,一派蓬勃生机。在这个县的25个服装专业村里,还出现了一个可喜的苗头:服装加工在向专业化发展,目前已有一大批专门从事裁剪、缝制、钉扣、经销的专业户。
据不完全统计,西安附近的乾县、长安等四五个县就有两百多个专业村,商品生产率都在95%以上。专业村体现了农村社会分工的新发展,代表了专业化、社会化生产发展的新趋势。
专业村为什么会发展得这么迅猛?西安市郊延南奶牛村的干部群众回答得好:30年干社会主义,探出这条走向富裕和现代化的道路,谁还能不憋足劲干呀!他们向记者说了一件“指腹买犊”的趣闻。延南奶牛村迎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1979年有四户社员养了四头奶牛,第一年户户收入千元左右。“一家富,百家学”,顿时养奶牛成风,眼下全村141户中有102户养奶牛176头,日均交奶四千多斤。于是,母牛犊的卖方市场出现了。开始是外村人投亲托友找“关系”买犊,后来口说无凭,干脆“指腹买犊”:只要哪家奶牛肚子大了,很快就有陌生人登门求犊,一叠子“大团结”往桌子上一放,说定只要是母犊,这就算定金。
奶牛专业村的旺盛生命力,让西安市专管奶牛业的干部说起来,比农民还说得神。西安市国营第三奶牛场养奶牛578头,市郊五个奶牛村养牛685头,专业村奶牛平均产奶量,比奶牛场高30%,每斤奶成本低40%。
专业村的出现是农民根据本地优势,向商品生产进军的产物。在乾县,我们访问了铁业村。旧社会这是个“家家有红炉,人人会打铁”的村庄,几百年来,这个300多户的大村落,“吃饭靠田,花钱靠砧”。但在十年动乱中,这个营生却被当成“资本主义尾巴”割了,结果闹得最穷时四个劳动日值才够发一封平信。如今铁业村又红火了,全村90%以上的农户和劳力又打起铁来,去年人均收入300元以上。有个老铁匠告诉我们,他一家六口人,除收种大忙停炉外,平时打铁,加工麦钩、铁耙、门闩、铁叉等十五六个品种,一年收入五六千元,净收入2,000多元。村里的干部还说,由于他们是用工厂边角料作原料,手艺又精细,产品物美价廉,在省内外市场上颇有声誉。眼下,他们已和河南、甘肃等省、区的供销社、贸易货栈签订销售合同200多份,家家不愁没活干。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同时也不可避免会产生缺点。比如,目前一些地方有不看村情、行情盲目发展的苗头。一些农村干部对专业村要求改善供销、科技、运输、信息、信用贷款等方面的服务,还重视不够,但是人们都充满了信心,相信关中的专业村这个“宝”,必将放射出更耀眼的光芒。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