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探索经济建设的新路子》读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4-13
第5版()
专栏:书评

《探索经济建设的新路子》读后
沈立人
象常州那样二三十万人口的中小城市,全国至少有几十个。但是,经济发达到如此程度,城市人均工业年总产值约一万元,超过上海市,在全国却不多见。在我国城市群中升起这颗闪闪发光的“明星”,理所当然地引起大家的注意,并且急于想知道:它走的是什么路子,有些什么重要经验?根据赵紫阳同志的指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一些同志,和常州市的领导同志一起,编写并出版了《探索经济建设的新路子》这本书,对这个问题,比较系统而全面地作出了回答。
常州市经济建设的经验是十分丰富的,本书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和介绍。而贯串全书的主线,就是勇于创新,或如书名所概括的,勇于探索经济建设的新路子。这是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实际出发,有中国特色也有常州特色的新路子。
对于常州的经验,先后有不少同志去了解过。有人注意到他们搞活了经济,有人注意到他们变通了政策,改革了体制。但是也有人怀疑,这是不是搞“土政策”,有没有违反既定的规章制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常州的实践告诉我们,过去,他们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则下,冲破某些条条框框的束缚,起到了披荆斩棘的作用;后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指引下,他们干得更大胆、更自觉,继续摸出了不少新门道。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来说,是极为宝贵的。
常州市的丰富经验里,不少有针对性,针对的正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某些难题。例如,经济要翻番,发展些什么?有的同志感到门道不多,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本书在《前言》和《简况》后,第二章就开门见山地提出《选准产品的发展方向》。要选准产品,一是适销对路,即根据社会和市场需要(这是与日俱增的);二是发挥自己的优势,把需要和可能结合起来。这就是既要充分利用现有企业的基础,又要不断开发新产品、新行业。尤其是后一方面,我们过去的禁区太多。七十年代中叶,常州要上自行车、照相机和电子手表、激光用品等,各级行政领导部门多不赞成,认为没有必要,没有希望。其实他们作了调查,了解这几种产品的需要量很大,型号很缺,有的还是空白,而当地又具备条件。根据这种情况,他们发展了26英寸的轻便自行车和大众化的塑料照相机等等,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又如,要发展经济,钱、物哪里来?有的同志习惯于伸手要投资要物资,否则就一筹莫展。本书第三、四、五章谈专业化协作和技术改造、科技应用,第八、九章谈财政信贷和物资供应,提供了不少诀窍。常州是个老城市,三十多年来,国家给的投资很少,分配的物资增长也不多。他们依靠原有企业,通过组织“一条龙”等形式,积极进行技术改造,重视科技研究应用,花钱用物较少,而纺织印染、农机修造和不少产品不断翻番。即使是必须花钱的地方,他们通过降低成本以生财,加快信贷周转以聚财,并把财力用在关键上,使产值的增长大大快于固定资产的增长。物资的利用也是这样。他们狠抓能源节约,着重发展耗料少的轻型产品,并加强管理和协作,在国家分配煤炭、钢材等物资增长有限的情况下,产值每年平均递增10%以上。这就启示我们,虽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是有了一定的米,为炊仍有巧拙之分,是非讲究不可的。
再如,城市的劳动就业和群众生活问题怎样解决?这也是不少同志很伤脑筋的事。本书的第十章专门讲这个问题,其它各章也多有涉及。常州市在坚持国营经济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积极兴办集体经济,在发展工业的同时相应发展商业、服务业、建筑业和公用事业。这几年,中学毕业生绝大部分做到了当年就业。八十年代前,这个市同样存在着“骨”和“肉”失调的状况。随着经济发展和资金积累,城市公用事业和住宅建设就有条件加快步伐。
仅从以上几点看来,常州作出卓越成绩决非偶然,不是得天独厚,而是勇于创新。当然,各地条件不一样,不能生搬硬套常州的经验。但是,只要勇于创新,就能开创自己的新局面。这些经验,对大城市和小集镇,同样可供借鉴。
这本书的不足之处,是常州市的某些经验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反映。例如在计划指导下的适当竞争,以及在竞争中的少数企业不得不转产或并入别的企业,当前尚有不同看法,可以存而不论,待在实践中继续检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