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初访尼日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4-13
第6版()
专栏:尼日尔通讯

初访尼日尔
本报记者 丹林 张祝基
四、访问孔切主席
离开尼亚美的前一天,记者访问了尼日尔最高军委会孔切主席。
穿过主席府寂静的大院,进入一座朴实无华的楼房的前厅,登上楼梯,越过两名持枪的警卫,来到了主席办公室。一位身着将军便服的人从室内深处的桌旁站起,大步向门边走来。他就是赛义尼·孔切主席。
修长的身躯,矫健的步伐,孔切主席保持着军人的英姿,照片上显得严峻的面庞实际上是和蔼的。今年是军政府执政的十周年。坐定以后,谈话就从这里开始。孔切主席说:“才十年,还谈不上什么成就。有些方面,我们成功了,有些方面,我们并没有成功。1974年时,尼日尔面临粮食、牧业、内外交通闭塞以及卫生、教育等一系列问题,甚至连人畜饮水都成问题。十年来,我们把实现粮食自给作为首要任务。由于人民的觉悟和包括中国在内的友好国家的援助,我们每年开发1,000多公顷水浇地,扩大粮食生产,发展蔬菜种植,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是,今天我们还不能说已经达到了粮食自给的目标,甚至也不能说已经作了最大的努力。至于被七十年代大旱毁掉的畜群,我们倒把它恢复了。水利方面,我们打井筑坝,但还没有达到村村有井的地步,有些牧区还面临饮水的困难”。孔切主席的坦率,有如他办公室的简朴一样,给记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孔切主席对属下的要求是严格的。早就听说过,他曾亲自到一些行政机关去检查人员出勤情况,派人去咖啡馆察看有没有人从办公室溜出来聊天。但是,他对经过努力而取得的成就还是满心喜悦的。他高兴地提到“尼亚美大学已经成为包含几乎所有科系的综合性大学,从1981年起已经有了三届毕业生”;“我们有了通往科托努、洛美、阿比让的公路,初步改变了封锁闭塞的状态,我们正在和其他国家一道,为完成穿越撒哈拉沙漠,横贯非洲的公路而努力”;“尼日尔能够通过卫星系统和世界其他地方通讯联系;我们正在利用国内电视网对群众进行科学、卫生知识的普及教育”。不过,他也一再强调:“我们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成功多于失败,这是正常的。我们坚持我们的目标,还要继续努力”。
孔切主席是中尼友好关系的开拓者。十年前,当他执政之初,就派政府代表团访问我国,达成建交协议。1977年,他又亲自访华,促进了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他对中国怀有深厚的情谊,谈话中一再提到中国同尼日尔的经济合作是卓有成效的。孔切主席强调:“尼中两国都属于第三世界,都是不结盟国家。两国都反对霸权、反对以武力相威胁,都为国际社会的正义权利而斗争”。他希望不久去中国访问,“向伟大的中国和中国人民表达尼日尔国家和人民的真诚友谊,同时同中国领导人一起探讨奠定新形式合作基础”。
(续完)(附图片)
尼亚美市的一角。本报记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