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4阅读
  • 0回复

八个年轻人承包救活一个工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4-14
第1版()
专栏:

挺身而出挑大梁 勇于改革闯新路
八个年轻人承包救活一个工厂
安徽省委高度赞扬他们的改革精神,严肃批评墨守陈规者
本报讯 新华社记者陈宝善、本报记者张振国报道:安徽繁昌制药厂八个年轻人承包这个濒临倒闭的国营工厂,九个月就盈利12万元,使企业恢复了生机。安徽省委高度赞扬他们的改革精神,并对那些墨守陈规、阻碍改革的人进行了严肃批评。
繁昌制药厂是一个主要生产葡萄糖的200人小厂。过去由于厂领导班子不团结,又缺乏专业知识,从1974年建厂到1983年,生产经营情况一直不好。去年第一季度亏损10,000多元,全厂三个车间有两个车间被迫停产。
面对这种艰难的局面,厂里三十四岁的女助理工程师朱国琼、二十八岁的安全检查员张玉亚等八名年轻人挺身而出,要求承包工厂的生产经营,保证当年年底实现利润9万元,完不成任务甘愿受罚。繁昌县经委支持他们的改革精神,给予八人承包组指挥调度全厂人财物、供产销的职权。原来的厂党支部书记和厂长,一人退休,一人调出。
八个年轻人一上台,很快就打开了局面。组长朱国琼负责全厂的管理工作,并侧重于产品质量管理;副组长殷美生分管财务、供销。承包的第三天,他们当众宣布:坚决打破“大锅饭”,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朱国琼和工人一道日夜抢修设备,使原来“趴窝”的几十台设备在一周之内全部修复,投入运转。
正在他们着手改革的时候,一些长期受“左”的思想影响的人,却对于职工承包这一新生事物看不惯,说国营企业搞个人承包是“摆脱党的领导”,想“抢班夺权”,随之而来的各种“告状信”从县一直告到省。而省有关主管部门的少数负责人不调查,不分析,也跟着一起非难和打击他们。八人承包组要求解决原料不足的困难,有关主管部门不理;要求参加有关主管部门召开的会议,也被拒之门外。
在这种情况下,八人承包组给省委负责同志写信说,从去年4月1日承包到去年12月底,使产品质量由次变好,销路大开,全厂除补上一季度亏损,上交70,000多元税金,还净盈利12万多元。但是,旧的习惯势力可畏,受到省里有关主管部门不公正的对待,希望省委能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省委负责同志立即派人进行了调查。
省委领导同志在听取调查汇报后指出,这八名年轻人承包的实践是成功的,承包的经验对同类企业有借鉴作用,特别是他们敢于改革的精神值得所有搞经济工作的同志学习。对打击、刁难改革的人要给予严肃批评教育。
安徽省委、省政府从这八个人承包的经验中得到启示,在最近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工商企业经济责任制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实行承包经营,可以由集体承包,也可以由厂长(经理)或职工个人承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