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洋为中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4-14
第8版()
专栏:随笔

洋为中用
周而复
文化没有国界。每个国家的文化无不植根于本国的土壤,继承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同时吸收外国文化有益的营养,丰富和发展本国的文化。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都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
中国文学的发展可以看到这方面的例证。印度佛经翻译工作在中国持续几乎将近千年,始于后汉,盛于唐代,到现在还保存着一万五千多卷译本。佛经翻译不仅介绍佛教哲学,也带来佛教文学。如《维摩诘所说经》可算是一部小说,《佛所行赞经》是九千三百行的长篇叙事诗。佛教文学有两大特点:一是想象丰富,二是散韵并用的体裁。这对中国文学有很大的影响。只要读过《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的人,都会发觉印度文学的幻想精神在中国一些著名的小说里所发生的重要作用。
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主要的固然是中国社会变革的因素,但是外国文学的移植和介绍,特别是西方文学的移植和介绍,不能说不是原因之一。西方文学的各种思潮、各种流派,几乎先后都曾介绍到中国来过。我们吸收了西方文化有益的营养,丰富自己,加以发展;我们批判和拒绝西方文化有害的部分。这就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过去是这个方针,今后也是。
我们向来主张对一切事物要分析,要研究,要区别对待,不可一概而论。属于西方文化领域的东西更要慎重,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研究、批判,既不应盲目崇拜,也不应一概排斥。毛泽东同志所倡导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的方针,仍然是我们必须贯彻执行的方针。
在我国,经济上对外开放政策是长期的,在文化上对外开放政策也是长期的,进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更是长期不变的方针。我们反对闭关锁国,主张积极地有批判地吸收国外的东西(包括文化在内)。唐代文化的高度发展和繁荣,其中原因之一,就是进行文化交流,吸收外国文化中有益的部分。过去的历史已经证明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所起的积极影响和互相促进作用,未来的岁月还将继续证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