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美国人演《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4-14
第8版()
专栏:

美国人演《家》
肖纪
不久前,中央电视台播放了由北京人艺著名演员英若诚导演、美国密苏里大学演出的中国话剧《家》,引起了观众浓厚的兴趣。由中国导演执导、外国演员演出中国名剧,这还是不多见的。
最近几年,英若诚有机会几次出国,他发觉西方对中国话剧运动自“五四”以来的历程和成就所知甚少,就产生了要把中国话剧介绍到西方去的强烈愿望。1982年8月,当他应邀到美国密苏里大学戏剧系讲学时,决定亲自导演该系学生排演曹禺根据巴金名著改编的话剧《家》。
《家》的演员大部分是在大学表演系毕业,经过几年舞台实践后又回到大学学习深造的研究生,除了学习,还要谋生。扮演觉新的弗里茨每天要到剧院的票房卖4个小时的票;饰演瑞珏的莫瑞,是“百老汇”的演员,边演戏,边学习;鸣凤的扮演者阿尔布莱特,每次排完戏后还要赶到夜餐部当服务员……。这些年青演员工作虽忙,排戏条件也较差,但每次排练都很认真。排练中有克定自打嘴巴一场戏,扮演克定的演员每次打自己的嘴巴都不马虎。英若诚不忍心,对他说排戏时不必真打,演员为了整台排演效果,还是认真坚持,一丝不苟。
外国人演中国话剧,要演出中国味,这种效果,仅靠外型模仿是达不到的。刚开始排鸣凤与觉慧那场戏时,两个演员一上场,没几句话就开始搂搂抱抱……。看来,要使八十年代的美国青年演员理解旧中国的人物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真得下一番功夫哩!
在排得很紧的日程表里,英若诚挤出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给演员们讲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剧中有句台词是:“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为使演员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英若诚从竹讲到“雅俗”,带领演员们到当地博物馆中国馆参观,结合陈列的实物,从孔夫子讲到鸦片战争、“五四”运动。一个星期中演员们收获很大,他们称作是接受了一次“中国文化的洗礼”。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家》在当地表演艺术中心公演了,连演七场,场场客满,观众反应十分热烈。后来,这个话剧又搬上荧屏。这个戏参加了美国全国大学戏剧会演,英若诚荣获导演奖,饰演瑞珏和梅表妹的演员获得表演奖。
过去,美国观众从银幕上看到的中国人的形象,大多是愚昧落后的形象。《家》的上演,使他们对中国有了了解。有的观众说:“《家》的演出使美国人深刻地理解了二十年代的中国社会,这是理解后来发生的伟大的中国革命的钥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