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我的事业在这里”——访青海高原上的女归侨陈基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4-15
第4版()
专栏:

“我的事业在这里”
——访青海高原上的女归侨陈基娘
本报记者 沈纯 傅旭
在第三次全国归侨代表大会期间,我们访问了印度尼西亚归侨、青海地质局工程师陈基娘同志。
这位献身青海高原地质勘探工作,踏遍东昆仑、北祁连、柴达木盆地的人,竟是一位瘦小、文弱的女同志。
“我没有什么好说的,我是祖国培养成长起来的,我爱我的祖国,我就应不遗余力地把自己的才智贡献给祖国的建设事业。”她谦和地说。
陈基娘于1936年生在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的一个华侨商人家里。当时中国正处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宰割之下。陈基娘一家和许多海外华侨一样,如失去父母的孤儿一样,到处受人欺凌,人身和权利得不到保障。他们日夜盼望祖国独立和强盛。新中国成立后,祖国的好消息不断传来。陈基娘决心回祖国去。1954年7月,她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955年考取了北京地质学院。基娘在大学里享受国家助学金的待遇,学习自己喜爱的专业,她感到非常幸福。
1960年,她毕业了,怀着一颗火热的心,在毕业分配志愿书上填写了“西藏、新疆、青海”三个地方。学校决定把她分配到青海去。
基娘和她的年轻朋友们,背着简单的行囊来到了青海高原。这里有她美好的理想,但是迎接她的却是一连串的考验:高寒、风沙、食品缺乏,加上野外作业,每日要翻山涉水,风餐露宿,这对一个女同志来说,其困难程度是可以想见的。然而,一个地质工作者的强烈责任感,使她鼓起勇气去战胜困难,不论风雪多大,烈日炎炎,她都和男同志一样到野外去参加地质普查和找矿。她在海外的父亲心疼女儿,来信要她出去。她给父亲的回信说:“国家好不容易培养我大学毕业,现在正是我为祖国出力的时候,我怎么能出去呢?我回国本来就不是追求什么舒适安逸的,否则,当初我就不回来了。”1962年,她在互助土族自治县大坂山磷矿分队负责编录采样工作时,由于任务变化,把一口已打了四五米深的浅井作废。陈基娘想这口浅井不编录和不采集岩石标本太可惜了。于是,她一个人不顾天气寒冷,脱下鞋袜小心地向井下移动,她脚登井壁碎石,一手紧紧撑着井壁,一手艰难地用铁锤敲下片片岩石,终于取下岩石标本并编录完毕。后来,陈基娘又被调到青海区域地质调查队做岩石鉴定工作。为了使室内微观鉴定工作与宏观野外观察结合起来,把地质图标得更精确,她主动要求跟地质队员到海拔四五千米的柴达木盆地南缘的鄂拉山进行区域地质调查。在空气稀薄、气候恶劣的条件下,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她终于和同志们一起将鄂拉山区的地质年代、岩体构造和矿藏分布情况准确地填制了一幅地质图。“文革”中,这位海外赤子虽然也受到了一些冲击,但她毫不气馁,仍然专心致志地搞她的岩矿鉴定工作。
粉碎“四人帮”以后,陈基娘更加焕发了青春,把全副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她被任命为青海省地质科学研究所实验室的技术负责人。1981年她与其他同志共同承担了地质部第49项科研任务青海部分的编图工作。此时她已四十多岁了,但仍和当年一样,经常到野外进行地质调查和样品采集工作,然后回来进行岩矿鉴定、综合分析与编图。她工作得很出色,和同志们一起提前半年完成了这项任务。
我们问她是否想过出国或离开青海,她说:“出国嘛,对华侨来说,国家的政策是来去自由,可是从我内心讲,我不想出去,因为我的事业在这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