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她在中国当护士的年月——介绍琼·尤恩回忆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4-15
第7版()
专栏:友谊之花

她在中国当护士的年月
——介绍琼·尤恩回忆录
黄诚
白求恩的名字,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不远万里、同白求恩一起从加拿大来华的一位护士,她的名字却不大为人所知。这位护士就是琼·尤恩女士。当年,尤恩还是个20来岁的姑娘,不畏艰苦,不怕牺牲,救死扶伤,为八路军、新四军的卫生事业作出了贡献。现在,她已是70多岁的老人了,半身瘫痪,在加拿大维多利亚市同她的女儿住在一起。但她的心,仍然想着中国,爱着中国,非常珍惜同中国战友结成的友谊。
尤恩出身于贫苦的工人家庭。1933年,她毕业于加拿大护士学校,后来到我国山东农村,在天主教会开办的诊所里工作。她勤奋学习中文,热心为病人治疗,对中国人民产生了深厚感情。1937年底,已经回国的尤恩读到美国进步作家艾格纳丝·史沫特莱写的有关中国抗日战争的文章,并得到史沫特莱“呼吁医生和护士去中国”的公开信。这时,加拿大和美国共产党组成了“援华委员会”,准备派白求恩为首的医疗队来华。尤恩毅然辞掉薪金优厚的职务,作为该队的成员和翻译,同白求恩一起来到我国。
1938年1月,白求恩和尤恩到达武汉。在周恩来同志的直接安排下,他们经西安抵达延安,受到毛主席亲切的接见。随后,白求恩去五台山工作,尤恩留在陕北、晋绥边区的军医部门。同年10月,她第二次到武汉。当时日军已逼近武汉,在非常紧急的情况下,她随李克农等同志乘船撤退。途中,轮船被炸沉没。尤恩等幸免于难,辗转到达长沙。一路上,她尽全力救护和照顾同行的伤病员。当时,还有一位国际友人——王安娜同行。在王安娜写的《中国——我的第二故乡》中,关于尤恩,有这样一段描述:“我曾听到许多人说她不错,有的人称赞她‘能吃苦’,这是中国人给外国人最高级的赞词。实际上,不管条件怎样困难,她都是笑容满面,保持爽朗、乐观的态度”。
又是在周恩来同志的关心下,尤恩从长沙去桂林,经香港到上海,准备返回加拿大。可是刚到上海,她又应史沫特莱等人的要求,临时“再执行一次任务”:将国际友人捐赠的一批医药物资运给皖南的新四军。1939年1月,她完成了这项任务;当时由于新四军需要医务人员,她又推迟归期,留下来工作,并帮助培训战地医务人员,直到6月才离华返回加拿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恩曾两次给周总理来信表示祝贺和问候。1979年9月,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王炳南和副会长陆璀率代表团访问加拿大时,专程到她家中拜访她。我有关部门曾向她发出访华邀请,尤恩也一再表示要来看看新的中国,可惜都因年迈体弱,至今未能成行。
令人高兴的是,尤恩虽然疾病缠身,但对于40多年前的往事,记忆犹新;而且写成了一本回忆录,书名《在中国当护士的年月》,1981年出版,1983年再版。
尤恩在序言中说:“三十年代业已一去不复返了,在此之前及其当中我所经历的生活,有时如狂风骤雨,有时则令人丧气灰心,但绝不单调乏味。”的确如此。尤恩回忆录记述了作者1933年到1939年在中国的不平凡的亲身经历。阅读全书,有如展开一幅三十年代中国的素描长卷。此书简明、生动、形象突出,十分感人。
《在中国当护士的年月》一书现已译成中文,北京时事出版社即将出版。我们希望此译本的问世将可告慰于书的作者——这位高龄的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并希望能对日益发展的中加人民友谊有所贡献。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