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对世界人口学的重大贡献——中外专家、学者对中国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的讨论分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4-16
第3版()
专栏:综述

对世界人口学的重大贡献
——中外专家、学者对中国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的讨论分析
本报通讯员 王树林 本报记者 白筠
中国1982年人口普查国际讨论会于3月31日在北京闭幕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和国家统计局举办、得到联合国有关机构赞助的这次讨论会,共收到论文48篇,属于外国作者的22篇,属于中国作者的26篇。在热烈的自由讨论的气氛中,来自18个国家和联合国有关机构的官员、统计学家、人口学家,与中国的专家学者一起,本着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评价了中国1982年的人口普查工作,对人口普查资料进行了广泛的分析。
会上,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中国1982年的人口普查工作是“一次伟大的成功,是对世界人口学的历史性的贡献”。大家认为,中国这次人口普查的特点首先是规模大。前联合国人口与社会统计学区域顾问卡尼斯托先生说:“这次普查的规模之大是前所未有的,这是由于是在世界上最大的国家进行的,在人口总数上也是第一次达到10位数字。”第二个特点是质量高。墨西哥墨西哥学院教授卡布里拉先生认为:
“中国1982年人口普查仅有1.27‰的误差,这样的普查登记质量是世界上最高的水平。在这样大的国家中对这样多的人口进行调查,仅有这样微不足道的误差,和世界上一般在1—3%的误差率比较,质量之高使我们震惊。”第三个特点是数据处理、资料公布快。苏联中央统计局人口调查司司长依索波夫认为:“中国1982年人口普查登记后的三个月就公布了手工汇总的主要数字,一年以后的1983年底,又公布了10%提前抽样机器汇总资料,并且预计在1984年10月底前即可完成机器汇总的全部数据处理工作,中国人口这样多,又是第一次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其速度之快,使我们感到惊奇。”第四个特点是中国1982年人口普查是中国统计工作走上现代化的重大步骤。瑞典中央统计局局长斯坦·约翰森说:“在普查方面,很显然,中国已迈进最先进的工业化国家行列。这次人口普查的经验对提高中国统计工作的水平是个重大的跃进。”
在这次会议上,来自世界五大洲的专家学者还运用中国1982年人口普查的资料,对我国在业人口的状况以及妇女生育率、人口死亡率、平均预期寿命、人口年龄结构特点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分析。
有的专家学者经过分析认为:根据10%抽样资料推算,中国在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1.94%,高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如美国为43.7%,日本为47.4%,苏联为47.3%),更高于发展中国家(如埃及为22.8%,墨西哥27.7%,泰国较高,也只有48.4%)。大家认为,中国人口在业程度高于发达国家,从一个方面说明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利用。根据10%抽样资料推算,我国市镇有待业人口340万,待业率为2.89%,而待业人口中15至24岁的青年人占92.4%,这些情况表明我国尚需进一步普及中等职业教育和发展高等教育,以便吸收更多的青年人入学,在严格执行退休离休制度,实现劳动力的更新,提高劳动力年龄人口的在业程度方面也仍有很大的潜力。
通过对中国妇女生育状况的分析,有的专家认为我国大陆29个省、市、自治区1981年出生率为20.91‰,这个水平比最高的1963年下降一半还多。我国至少有3.9亿人口以上的地区,生育率已达到或接近工业发达国家的水平。我国出生率下降幅度很大,速度很快。1981年我国出生率比世界平均水平(29‰)约低三分之一。它鲜明地反映了我国人口出生水平随经济文化发展和实施计划生育而逐步降低的过程。但是,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例如美、法、日等国,我国出生率则比他们约高出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我国人口出生率还有进一步降低的余地。
有的专家将1981年我国妇女分年龄组生育率与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相比,认为我国妇女生育模式已发生根本转变。五十年代与六十年代,我国妇女的生育状况是这样一种类型:20岁以前生育率迅速提高,22—23岁达到最高峰,而且高生育率持续时间较长。这是一种早婚早育、不加控制的自发生育的模式。通过1981年分年龄组的生育率可以看到:20岁以前生育率很低,20到25岁之间生育率急剧提高,然后又较快下降。这是在人们自觉控制自身生育情况下的生育模式。但是,专家们指出,我国妇女生育率仍然高于某些经济发达国家,其根本原因在于还有相当数量的妇女实际上生了第三个、第四个或更多的孩子。因此,降低生育率的关键是减少高孩次的生育。
对中国人口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的分析,根据人口普查电子计算机汇总资料计算,有的专家说,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由解放前的35岁,提高到1981年的67.88岁。这一变化反映在联合国发表的亚太地区28国平均预期寿命资料上。中国在五十年代初几乎排列在最后的位置,而1982年已提前到第七位,仅次于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和斐济。学者们认为中国预期寿命的迅速提高是由于社会经济条件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政府对人民健康的高度重视,扑灭了许多严重危害群众身体健康的传染病、流行病,但今后平均预期寿命的继续增长必须靠对心血管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或老年性疾病的控制。在可预见的未来,这方面的进展不会很快,因此,预计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增长将变慢。
在探讨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特点的问题上,专家学者们指出:从1982年人口年龄结构资料已能预见到老年人口的增长,中国老年人口在2040年以后将达到高峰。专家们认为对此必须有所准备。专家们说,1982年人口年龄结构为中国在战略上考虑人口政策,即中国今后人口的目标和生育政策的转变,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可以认为这是1982年人口普查的一项重要贡献。
会议还对我国人口的地区分布、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变化、性别比、家庭户规模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探讨,为发展我国和世界的人口统计、人口普查和人口分析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