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集美校友的共同心愿——第三次全国归国华侨代表大会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4-16
第4版()
专栏:

集美校友的共同心愿
——第三次全国归国华侨代表大会侧记
本报记者 沈纯 傅旭
4月的首都,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14日中午,风和日丽。出席第三次全国归国华侨代表大会的二十多名集美学校的校友欢聚一堂,缅忆母校生活,畅叙学友之情。
集美学校是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于1913年创办的,现在已是桃李满天下。今天到会的校友们,大多是新中国成立后从海外归来就读于集美学校的,毕业后他们都考入国内的大学深造。现在,他们中有的是教授、工程师、教师和医生,有的是侨务工作者、妇女工作者,还有的担任着重要的领导职务。
校友相逢,分外亲切。他们虽然都已进入中年,有的两鬓添霜,但这次意外的欢聚,使他们一下子仿佛又回到了集美校园,回到了青春的时代。
“你还记得我吗?我比你高一届。”
“噢——,对对对!咱们还一块儿在操场上打过球呢!”
“和大家比起来,我是小字辈的。”一位女解放军同志笑着风趣地说。
他们互相询问着离校后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当然,谈的更多的还是现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侨务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他们心情舒畅,爱国热情更加高涨,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突出的成绩,其中有的人还是在学术上卓有成就的专家。
在自我介绍中,一位中年男同志微笑着说:“我叫曾呈校,是武汉钢铁公司的工程师……”这位工程师是印度尼西亚归侨。他在钢铁公司冷轧厂工作的几年中,连续被评为厂标兵和公司红旗。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二年,他是厂里自控车间发展的第一名知识分子党员。他曾参加了联邦德国帮助我国建设的07工程的工作。开始外国专家担心中国技术人员胜任不了,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合作后,他指着曾呈校对翻译说:“应该给他戴大红花。”当曾呈校去联邦德国进行技术交流时,在中国工作过的外国专家向他的同事介绍说:“这是我的竞争对手。”1982年,曾呈校又被评选为湖北省特等劳动模范。
水稻专家蔡俊迈组织的一项科研项目——籼型水稻杂交,是我国农业方面的一项重大发明,曾获得建国以来颁发的第一个特等发明奖。这项发明,在杂交水稻的研究与推广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蔡俊迈同志现在是福建农学院副教授。
国家兵器工业部的翻译蔡绳矩同志说:“过去,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我们这些有‘海外关系’的,被看成是‘不可不用,也不可重用’的人。这些年来,党非常信任、关怀我们,放开手让我们工作,使我们真正感受到了祖国母亲的爱抚。这几年,我被派驻巴基斯坦两年,回来又到技术引进部工作,常常到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去洽谈业务。”他深有感触地说:“一个人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得到党和人民的信任。我们要把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心化为行动,再好好干他十几年。”
他的话表达了与会同志的共同心愿。校友们越谈越兴奋,真是诉不完的别情,谈不尽的宏愿。大家高兴地交换通讯录,并相约要把海内外更多的校友联系起来,为振兴中华贡献力量,为集美学校增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