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勇于改革是革命者的品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4-16
第5版()
专栏:

勇于改革是革命者的品格
季苇
实践越来越证明,改革得好的单位,真是一改即灵,成效显著。但是,改革的道路并不平坦。一些改革的先行者向作者介绍了他们所尝到的披荆开路、先睹朝霞的乐趣,也推心置腹地倾吐了他们的件件遭遇和种种忧虑。
一位厂长兴致勃勃地叙述了他们厂改革的初步成效和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后,联系他自己的经历,历数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改革者遭到的厄运,发出了改革难的慨叹。我理解他的心情,他并不是消极灰心,而是希望得到更多的支持和配合。但是他受到的各种责难,一直萦回在我的脑子里。我又找过几位改革者,了解他们究竟受到了什么责难,也了解了一些领导同志和社会舆论对改革者的支持。回答这些责难,对于分清改革中的是非很有必要。
“你搞资本主义!还是物质刺激那一套!”其实,这种责难并不新鲜,五年来农村搞联产承包责任制,就一直被不少人指责为搞资本主义。现在,农村这场大改革已经胜利,正在向新的阶段发展。改革的重点已经转到城市,转到工商财贸等方面。这些方面的各项改革刚刚开始,还在典型试办阶段,试点都是在党委的领导下坚决而有秩序地进行的,常常还有省市领导同志亲自掌握。应该相信那些批准和领导试点的党委是不会搞资本主义的。对于那些被极左思想束缚着头脑、站在旁边说三道四的同志,让他们去说好了,只管按照中央指引的道路坚定地走下去!最好的答复是事实。
“你违反××规章、××文件!”改革得对与不对,用什么标准去衡量呢?小平同志和耀邦同志都说过:总之,要以是否有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否有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是否有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作为衡量我们各项改革对或不对的标志。现在有些同志对于某一具体改革的评价,不是用“三个有利于”为标准,而是拿过去某一规章某一文件为标准,认为合就对,不合就不对,因而对改革者提出种种责难。当然,不能把过去的规章和文件一概认为是改革的对象;有些即使是不合理的,也不能一下都废除。但是,改革者首先要有敢于破旧创新的精神,要敢于用“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来分析过去的一切规定,符合这个标准的当然要坚持;对于那些不符合标准的,就要敢于研究如何坚决而有秩序地进行改革。当然,在试点中不可能十全十美,免不了有缺点,甚至犯某些错误;有的可能破得不当,或者创得不妥,这也不要苛责改革者。只要善于及时总结经验,就会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完善。改革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当然很对。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们当前实际结合,就是党的十二大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精神,就是充分体现十二大精神的“三个有利于”的原则。
“你破坏××制度!”应当看到,改革就是要改革那些不适当的制度。如果一切仍然按旧制度办事,那还搞什么改革?既然要试点,就要在改革制度上先走一步,以便总结经验,加以推广。对试点单位,各方面应当热情支持,积极配合,而不能用现行的某些制度去硬卡改革单位,要根据中央的新精神容许采取一些变通的措施。
“你违法乱纪!”搞违法乱纪当然是绝对不能容许的。但是有些同志这样说,往往是指责人家违这个框框、乱那个条条。其实,有些规定和条例已经不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早就应该改革了。好几位改革者说,有些规定和条例,实在太束缚生产力了,是奖懒罚勤,不破不行。“只给钱买棺材,不给钱买药吃”的不合理规定,不是一件两件,难道就应该恪守不变吗?
“你听不得不同意见,骄傲!”改革者当然不能骄傲自满,要虚心听取不同意见。对于正确的意见一定要听,不听就要犯错误。但是对于自己认定是正确的意见,确实需要坚持。如果一个改革者不能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听人说东就东,说西就西,看起来很谦虚,但他自己就成了随波逐流的人,很难进行什么改革了。
对于不同意见要作分析。对那些错误的意见,千万不能采纳。持这种不同意见的同志,常常是很自以为是的,他们说人家“听不得不同意见”,实际上是他自己听不得不同意见,是他们要把自己的错误意见强加于人。还有些不同意见,本来是可以研究、讨论的,可以供人家参考的,不能硬要人家听从;人家不听从,就说人家“听不得不同意见”。
“你自以为比领导高明,看不起领导!”一般说来,领导者是比被领导者高明的,但在不少问题上,被领导者也可能比领导者高明。而且,我们党的领导者所以常常高于被领导者一着,就在于他善于虚心向被领导者学习,善于集中群众和干部的智慧。我们党的兴旺发达,就是因为在党的领导下,能人辈出,百花齐放。
不少改革者确有真知灼见,确有某些独到的高明之处。领导者要承认这个事实,要乐于看到自己领导下人才济济。现在,有些单位的领导者所喜欢的不是有所作为的人才,而是唯命是从的庸才。这种领导者往往爱用“你自以为高明,看不起领导”的批评去压制人才。自古以来,一些庸碌无能的领导者常常因为嫉贤妒才,以致祸国殃民;就是一些很高明的领导者,因为嫉贤妒才,也常常误国伤民。这些沉痛的教训是忘记不得的。
“你急什么?”一些改革者确有一股强烈的紧迫感,他们急国家之急,急人民之急。可是,有的领导机关,对于改革者的请示报告总是那样冷冷淡淡,满不在乎;或者总是按老规矩,考虑考虑,研究研究,一拖就是几个月、一年。这样,人家怎能不急?我们进行改革,首先就要改革领导作风、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那种拖拖拉拉、慢慢吞吞的作风,确实贻误大事。有一位工厂党委书记坚持改革,但厂里阻力较多,他得到省委领导人的支持,向市委提出自己当厂长,组织一个比较强有力的行政指挥班子。他在一年前就打了报告,可是一年过去了,就是没有批下来。他很急,很生气,说:上面再拖一年看来也过得了日子,而我们,领导班子定不下来,改革方案眼看就有被拖垮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你能不急么?
“你要权!”对这种责难,也要分析。要看是为个人名利要权,还是为改革事业要权?如果是前者,当然反对;如果是后者,这个权就非要不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改革者,他有一套好意见,他有理想、有计划;他要真正实现自己的改革计划,首先就要能选择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志形成领导核心。如果不给他一定的用人权,仍然任命一些没有本事的人或者不愿同他一起改革的人来掌权,使得他只能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孤军苦战,当然是很难改革下去的。
要有一定的用人权,一定的财权,还要有一定的管理权。一个改革者的意见和方案,只能经领导机关原则批准,如果不分巨细,事事都得请示,件件都得批准,不要说得不到批准就干不成,就是批准迟了,失去了时机,也是很难改革下去的。
当然,不是说改革者一切都对,改革者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勇于改革是革命者的品格。要作一个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改革者,首先就要对四化建设具有坚强的信念。要认识这次改革的伟大意义和必胜的前途。现在中央对各项改革已经和正在制订一些新的政策和新的规章制度,很多原来认为是不能破的破了,不敢立的立了;对于改革中所遇到的新问题正在一个一个、一批一批地逐步解决;对于阻挠、刁难、打击、迫害改革者的案件已经严肃处理了不少;而改革越来越得到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改革的试点单位越来越多,改革的前途是一片光明的。
作为一个改革者,不仅要充分认识这场改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还要充分认识这场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要看到工商财贸的改革比农业的改革复杂得多。因而既要坚决,又要有秩序;既要敢改,又要试点。对任何改革,绝不能鲁莽从事。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正因为复杂,更要虚心听取各方面的不同意见,不能把不同意见都看成是阻力,有好些意见确是好心人出的好主意。同时,要敢作敢为,敢于同一切阻力作斗争;也要在精神上作充分的准备,要受得责难,受得攻击,受得屈也受得气,甚至受得冤枉。如果一受到阻碍就消极悲观,那就不成其为一个改革者了。
改革者要有勇有谋,不只要敢改还要善改。要讲究方式方法,特别是要主动地尽可能处理好上下左右的关系。要看到,由于极左思想的影响,一些同志对改革不热心,怀疑观望,这是可以理解的,要允许人家有个认识过程,即使有的人反对、拆台,这也不一定都是出于恶意。改革者也要设身处地为人家设想,体谅人家的困难。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善于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作必要的、暂时的妥协,一味硬冲蛮干,是办不好事情的。
作为一个改革者,更要严格要求自己,事事注意实际效果。要坚持真理,要大胆,也要谨慎,尽量避免能避免的错误。也要善于走群众路线,善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同志一起奋斗。
在祖国的大花园里,改革的花朵将越开越多,越开越美,作为花园的园丁的改革者们,满怀信心地努力工作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