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生活在呼唤——从《血,总是热的》《在被告后面》《走进暴风雨》谈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4-16
第7版()
专栏:

生活在呼唤
——从《血,总是热的》《在被告后面》《走进暴风雨》谈起
贾春峰
在接连几天的时间里,先后看了电影《血,总是热的》、《在被告后面》和电视剧《走进暴风雨》。我的耳边总是震荡着罗心刚为四化而奋力拚搏的声音,眼前闪现出李江川这位现代化事业的实干家的形象和贺达走进暴风雨的身影。
一“有人说,中国这架庞大的机器有些地方齿轮锈住了,咬死了;现在已经松动了,转得快起来了嘛!会越来越快的,只要用我们的血当润滑剂……无论如何,血总是热的!”听了罗心刚这段演讲,足以使人热血沸腾。
“希望在哪里?希望在人间!希望在今天!”“第一步必须迈出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象战场上,冲锋号响了,即使脚下是雷区,我们也要用身体,用生命为大部队开辟道路!”李江川道出了这样扣人心弦的肺腑之音。
“我们预料的事情果然发生了。这并不表示他们的强大,任他们四面来风,八方来箭,十面埋伏吧!他们也不能一手遮天,我要到市委去告他们!”贺达发出了同败坏我们事业的“关系网”斗争到底的呐喊。
在这里,我们似乎听到了整个中国大地前进的脚步声!
作为一名观众,我被影剧中主人公的改革创新精神和同种种歪风邪气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勇气强烈地吸引着、感染着。我觉得这两部电影和一部电视剧,对于人们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理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理解眼前我们正在进行的整党工作的重大意义,理解中国今天正在急剧变化的现实生活及其发展趋势,是很有价值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实行转移以后,同心同德、奋发努力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成为我们全国各族人民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而要大幅度地提高社会生产力,就必然要改变生产关系中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那些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同时,党的状况和党的领导方式、领导作风也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这两部电影和一部电视剧,恰恰是在这样重大的社会历史课题上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对于我们认识四化建设与改革、与整党的关系,可以说它们是现实生活的镜子。
请看,无论是凤凰丝绸厂、中华机械厂,还是东方工艺品厂,要发展生产、搞活经济,不都是遇到了由于企业管理体制的不适应所带来的阻力、束缚吗?令人深思的是,体制上的弊端与不正之风、“关系网”往往纠缠在一起,互为作用。不正之风凭借体制上的弊端而蔓延、横行,“关系网”凭借体制上的弊端而扭结得更紧;体制上的弊端又因为不正之风、关系网的存在而得到维系,难以革除和纠正。这就告诉我们,体制上的问题,人的思想作风问题,要同步解决。因此,改革、整党,这二者是相互促进的。伴随着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要坚定不移地、富有成效地把这两项工作做好。胡耀邦同志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中,要把中国这样原来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创造性工程之一。这个事业的许多课题,是以前的马克思主义者没有也不可能提出和解决的。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多种因素,由于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和传统观念的作用,使我们的改革工作必然是走着一条艰难的路程,必然是每前进一步都要克服种种阻力。这三部影剧的主人公生气勃勃,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坚毅不拔,正如罗心刚所说的,中央下了决心,我们下了决心,咬牙拚命也得把中国搞上去。他们不愧是四化征程上脚踏实地的、有强烈事业心的、有抱负的硬汉子。但是,生活的风风雨雨天天都在敲打着他们,使他们不得不发出“可为什么居然就这么难”的心声。影片中故事情节的发展,不仅令人信服地说明了不改革是没有出路的,也深刻地揭示了除弊革新的艰巨性,揭示了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必然是波折丛生的。
这三部影剧对现实矛盾的揭露,对时弊的鞭挞,可否作为在整党中进行边整边改的一种形象化的教材呢? 二 这两部电影和一部电视剧,大胆而真实地揭露现实中的矛盾与冲突,揭露生活中的阴暗面时,并不是给人以消极的力量,而是催人上进,促人奋发,使人们对于与祖国命运攸关的四化大业、对于改革工作、对于整党的前途更加充满了信心。这正是它们的成功之处。
这三部影剧的编导们抓住人们最关心的改革和最厌恶的“关系网”问题,倾注了鲜明的、强烈的爱和憎,通过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形象,反映了英雄人物的业绩和广大职工群众的情绪、愿望和要求,反映了人们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本质,表现了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
在《血,总是热的》这部影片中,当技术员白华蒙受种种委屈又要去卖冰棍的时候,厂长罗心刚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今天不是来陪你诉苦发牢骚的。现在摇头叹气的人够多的了!叹出来的气快成十二级台风了,难道就真的不能用这点劲头来改变点什么?我们现在还有难处,可是,我们充满着希望。这两年,我们的国家不是一天一天都在改变吗?”事实的确是这样的。我们在工作中有困难,但更有希望,有信心。我们每个人都深切地感觉到,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自身有克服和战胜任何困难,纠正和消除阴暗面的强大力量,因为我们有善于从历史的实践中吸取经验教训、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的党,有这样的党领导的伟大的人民。人们所以喜欢和称道这三部影剧,就是因为看了它们,使人们更加坚信这个历史事实和历史真理。
当我们看这三部作品的时候,自然会联想到毛泽东同志在五十年代讲过的一段话:“我们国家要有很多诚心为人民服务、诚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立志改革的人。我们共产党员都应该是这样的人。……为了达到建设新中国的目的,对于什么困难我们共产党人也是无所畏惧的。”这三部影剧所讴歌的四化建设的创业者们,不正是具有诚心为人民服务、诚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立志改革的可贵品格吗?有成千成万的在各个工作领域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团结人民一道前进的这样一批骨干力量,这正是我们的民族和国家的兴旺发达之所在。
三在我们的社会中,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象罗心刚、李江川、贺达这样一些立志改革、同不正之风作斗争的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是我们党深刻分析了我们现行制度中的种种弊端,倡导改革,并且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步骤;也正是我们党提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并为纠正党内存在的不正之风作出了巨大的、不懈的努力。因此,做四化建设的排头兵,做改革的促进派,做同不正之风进行斗争的积极分子,这自然成为今天的人们作为社会主人翁的革命风貌。党和人民政府在支持、倡导什么?广大群众和干部在拥护、赞同什么?我们社会的主流、光明面是什么?大家都清清楚楚。这样看来,这里提出的那个引人思考的问题似乎成了不言而喻的事情。但是,生活的辩证法告诉我们,事情并不那么简单。社会是个庞大的机体,矛盾纵横交织,情况错综复杂,充满着不同形式的尖锐的斗争和冲突。象罗心刚、李江川、贺达这样一些有胆有识、致力改革、全力干四化、坚决打击“关系网”的好同志,事实上在承受着种种非难、排挤、中伤和打击,厄运不时临头,甚至准备着接受审查。这怎能不牵动着每个盼望中华振兴的人的心弦,使人们的爱国之心,爱社会主义之心产生强烈的震撼和共鸣?!
罗心刚、李江川、贺达等在现实生活中都不可能是什么完人,不可能没有缺点和失误。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应当怎样看待他们(包括怎样看待他们的缺点和失误):是满腔热情地支持、帮助他们,还是抓住一点把柄把他们整得灰溜溜?如果是后者,那就只能使致力于四化大业的人感到寒心。看了这三部影剧,使人们的内心产生一种强烈的呼吁和呐喊:我们全社会应该形成更强大的舆论来支持所有诚心诚意为人民服务、立志改革的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在我们每个人的周围,对待罗心刚、李江川、贺达式的人物,我们是否是立足于促进四化大业、推动历史前进这一根本点上观察一切的?是否摈弃了各种形式的私利、偏见的束缚?这是很值得我们每个人都认真想一想的。
对于贺达,还要多说几句。这不仅是因为担心这个刚刚走上领导岗位的知识分子干部会不会被党委秘书谢灵那样的“超级蜘蛛”和王大拿之流所缠扰和伤害,还因为在更广大的范围内,对于知识分子,我们党内和社会上长期流行的“左”的观念和“左”的影响仍然不可轻视和低估。对于知识分子干部挑剔颇多,求全责备,这种情绪、气味和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时隐时现地感觉出来。党中央高瞻远瞩,一再强调,要改革现行的干部制度、组织制度,改革领导制度,努力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这是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那些同这个重大决策在感情上、认识上和实际工作上仍有不小差距的同志,特别是担负一定领导工作的同志,从贺达的身上不是可以得到些启发吗?
邓小平同志说得好:“现在很需要人才,对于一些优秀分子为什么不能上来,怎样解决挡路的问题,就非常需要认真想一想,采取有效的措施。”邓小平同志为什么反复地强调这个问题呢?就是因为我们的干部制度还有弊端,许多同志在看人、用人的问题上还有种种偏见,思想还不解放。善于识别、培养和选拔人才,正确地对待和支持那些有眼光、有魄力、有见解、有本领的改革者、开拓者,在对待知识分子问题上真正去掉“左”的观念,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不容忽视的大问题,有待于我们从具体制度上和思想认识上认真加以解决。
改革,在现实生活中的进程,当然比在银幕上和电视屏幕上要复杂得多,它要涉及各种社会关系,涉及人们的切身利益。由于领导水平、技术力量、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的不同,就更增加了它的复杂性。在艺术上再现这种复杂性,当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于这三部影剧,在这个方面,尽管还可以提出种种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的意见,但重要的是这样一个事实:它们确实在强烈地吸引着人、牵动着观众的思绪,使人们为之感奋。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简单地说来,就是因为它们源于现实生活,触及了现实的矛盾和冲突。作者与观众的心是息息相通的。艺术的实践又一次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真理:作家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通住光辉未来的道路已经打通,整个时代的键盘已经弹响。生活实践在鼓舞和激励着我们。要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所赋予自己的崇高责任,倾听实践的呼声,急起直追,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努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