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检查团”也应受检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4-16
第8版()
专栏:

“检查团”也应受检查
李庚辰
据实而论,派检查团未尝不是一种推动工作的有效方式。上级机关向下级机关布置了工作,通过检查执行情况以促进工作的落实,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总结经验,推动一般,这有什么不好?
但是,也确有那么一类“检查团”,名不副实,从动机到效果,从思想到作风,都值得检查检查。
比如汕头市教育局的那个“三百分检查团”吧,仅在一所普通中学“检查”三天,便将价值504元人民币的好酒好肉一古脑儿“检查”到了自己肚子里,九位检查大员,平均每人嚼掉56元整。被检查方面的群众把它名之为“招待不起”的“验收伙食团”,号虽不雅,谁能说不符合事实!
“检查团”而变为“验收伙食团”,固然与被检查者逢迎讨好(自然,有的是出于被迫)有关,但被检查者所以要逢迎讨好,原因还不是出在检查团身上!“兵马未动”,早已“电话先行”,明示暗喻了对吃喝玩乐的关心。何况,被检查者的心中明白,检查的结果是好是坏,自己是受表扬还是挨批评,全靠检查团的舌头如何动弹,他们敢不先润一润检查团那几条“如簧之舌”吗?于是,为了招待检查团,四出采购山珍海味,以让“检查官”吃得高兴者有之;劳民伤财“布置环境”以壮上级观瞻者有之;“检查”完毕捧出大包小包“土特产”以及“肉脯二斤”、“酥糖四斤”之类,敬请“检查官”“笑纳”,以使“上天言好事”者也有之。
由于“伙食标准”直接影响到评价工作的标准,这类“检查团”的检查,往往也就成了徒具形式的走过场。检查过程不过是检查者与被检查者合演双簧,通力做表面文章:检查者左顾右盼,一路“好好好”点头满意;被检查者虚应故事,一路“是是是”故作谦恭。明明彼此心照不宣,却还要一本正经,煞有介事。就在这般觥筹交错、敲锣打鼓中,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邪气歪风也便形成。这等自欺欺人的行径,难道不值得检查吗?
或许有真诚的傻瓜,相信依靠这样的“检查”也可推动工作。殊不知,这种“检查”,使人们对“布置”工作反而疲沓马虎,只在“迎接检查”上下功夫。那样,谁还老实用气力于实际工作?如此恶性循环,对这样的检查团的派出单位,岂不也是“偷鸡不着蚀把米”?可以说,这样的“检查团”本身就是表面文章的产物,是做给上级看的,它的频繁活动,必将助长形式主义的盛行。
因此我建议:应坚决取消“验收伙食团”一类的检查团(郑重声明:决非不要一切检查团),这类检查团可惜还多,且不只发生在地、市一级。如果确需组“团”下去“检查”,应郑重其事,切勿草率;更不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而且,一不要事先“通知”;二要切实认真检查,决不走过场;三则更重要的是要规定一条:检查团在检查下面工作的同时,也要接受下级机关的群众对自己的思想、作风的检查,在向上级汇报检查工作情况时,应将此一并上报。自然,被检查单位也有责任监督“检查团”的活动,如有违背党风党纪之处,于提出批评的同时,应即向上级反映。要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责任。若能如此,不仅会有助于“检查”质量的提高,且有助于党风的改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