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台词要说得讲究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4-16
第8版()
专栏:答读者问

台词要说得讲究些
朱琳
问:请您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谈谈话剧台词的重要性,怎样才能把台词说得更好?
答:话剧,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以说话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艺术,话剧中人物的
“话”,也即舞台语言,通常称之为台词。话剧不象戏曲有唱、念、做、打多种表现手段,剧作者主要是通过台词——对白和独白来表现人物性格、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戏剧冲突。它也不象写小说,可以尽情地描写景物,描写人与人的关系等等。话剧剧本只能以舞台语言表现一切。所以说台词是话剧表导演进行创作的依据和基础。对话剧演员来说,深入研究台词,下功夫说好台词是塑造舞台形象的关键。
周总理对话剧台词十分重视。他在1961年文艺工作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说:“话剧是一种综合艺术,它包括剧本、表演、导演、灯光、效果、道具等等。但最重要的是语言的艺术化,话剧要通过语言打动观众。”总理的话言简意赅,鲜明地指出了台词的重要性。总理曾多少次地批评、提醒我们话剧台词存在的各种问题啊!记得1954年总理和邓大姐看了我院初演《雷雨》之后,当即就召集了全体演员对台词提出很多细致而具体的意见,大体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声音的训练与吐字归音问题;二是对台词理解不深及念词技术上存在的若干问题。他要求我们重视并下功夫练好台词的基本功。后来我们就请了语言专家、曲艺戏曲的名师和不少著名的歌唱家来给我们上课,坚持了一段时间,大家受益甚深。可惜由于未能长时期地坚持,直到如今在发声吐字和台词技术上仍存在不少问题。
戏曲前辈有句名言叫做“千斤念白四两唱”,足见舞台语言的难度与重要性。以唱为主的戏曲尚如此重视语言的功夫,我们这些以说话为主要创作手段的话剧演员,理所当然地更应下大力气来说好台词了。
有一件事使我至今未忘,那是在周总理和邓大姐看了《雷雨》演出之后的第二天,邓大姐给我打来了电话,说是他们看戏回去之后,忽然想起我有一句台词没说,他们甚感不解。
我在《雷雨》中扮演鲁妈(名侍萍)这个人物,在第二幕中有句台词“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每当我说完这句台词时,观众总要或多或少发出笑声。鲁妈当时处于异常痛苦和激愤的感情之中,舞台上的冲突也十分尖锐。观众一笑,既破坏了整个戏的气氛,也干扰了我的情绪,因之我索性就不说这句台词了。当我将此原由回复邓大姐时,她则认为这是一句好台词,很能表现人物当时的复杂心绪和感情,说对头了是很能打动观众的,她希望我下功夫好好琢磨琢磨。
我接受了邓大姐的意见,又对鲁妈这个人物在此时此景的思想感情进行了反复的分析与体验。鲁妈是个性格内向的人,深沉而含蓄。几十年苦难生活的折磨,使她具有极大的耐力,能够克制自己的感情。即使在最痛苦、最激动的时刻,她也只能有短暂的外露,而决不会听任情感泛滥。这些对人物的分析和体验,我在排练中反复实践过了,但在这句重要台词上却疏忽大意了,以至把这句表现人物当时极其复杂的感情、涵义深沉的台词说得太直、太露了。当我再次进行分析和体验时,我便从语言的技巧上作了比较细致的处理,使这句台词既能表达出人物此刻极端痛苦的心情和复杂的思想,又要使人感到她是一个具有内在力量的人。此后的几百场演出中,观众从未发出过笑声,而且能逐步收到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效果。
通过对这句台词的反复理解与处理,我的体会有四:第一,要正确理解每一句台词的内在含意,对于重要的台词应反复推敲,切忌表面化。第二,要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琢磨其表达思想感情的有特色的说话方式,切忌一般化。第三,要运用发声吐字、呼吸、停顿、语气节奏、声调等语言技巧,精心慎重地处理台词,切忌随意性。第四,戏虽然演出了,甚至是被观众和专家认为是成功的,也还要在演出实践中不懈地进行创造,切忌满足与停顿。
我从事话剧工作的年头不算短了,但舞台实践越多,越认识到舞台语言的难度,深感周总理所殷切期望于我们的——舞台语言的艺术化,决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作为一个话剧演员,最起码的一条就是要练好“台词”这项基本功。首先要长期不断地苦练发声、吐字、呼吸等基本功,还要求语言的优美悦耳,有情有意,有不同人物性格的特色,既要有生动的形象性,又要有鲜明的节奏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