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西瓜之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4-16
第8版()
专栏:大地

西瓜之交
周斌
前年,日本“国际交流基金”邀请我去东京大学进行14个月的学术研究,这是我第二次在这个繁华城市作长期停留。第一次是在我使馆工作。
两次旅居任务不同,日常生活条件也很不一样。上一次食宿交通等一切琐事都由使馆后勤部门统一照料,自己可以把全副精力集中在本职工作上;而这一次除完成研究课题外,还必需花费大量时间,去办理手续、租借住所、排队挤车、采购食物和招待客人。后一种生活方式虽然不便一点,但却有机会更多地接触到各行各业的平民百姓,了解许多新鲜知识。
记得那是8月盛暑的一天下午,骄阳如火,我去离住所不远的水果铺买西瓜。这是一家东京街头常见的“夫妻老婆店”,门面窄,进深浅,看上去店堂面积还不到20平方米,但货品陈列拥挤而不杂乱,给人一种整洁、清爽的印象。店里只有一对60开外的老人忙里忙外,接客应酬。我妻子常去光顾,所以店主人也知道我们的国籍和职业。我拣起一只“大路货”,正打算按标价支付300日元(约合人民币2元5角)时,男主人主动打招呼说:
“这几天西瓜大量上市,价格下跌,多买一些还可以打折扣优待”。说着就朝路旁每箱装满四只瓜的纸箱堆上一指,
“买一箱吧,只收1,000元,保证你夫人也会满意的。”
我连忙解释:“谢谢。我妻子去北海道旅行了,买多了吃不完。”
就在他热心推销、我婉言谢绝的时候,他脱口而出的一句话,竟伤害了我的民族自尊心。他笑嘻嘻地说:
“你们中国人不是专挑便宜货的吗?”
他并非单指张三李四,而是泛指我们中国人!我象是无意中挨了一棒,顿时无名火起,心里盘算一定要逼他当场收回才罢休。但转念一想,他同我素无怨仇,作为商人,更没有必要故意得罪顾客。而如果他真对中国抱有偏见,也不是训斥一通就能解决问题的。于是便把话题一转:
“请问市场上头等瓜多少钱一只?”
“3,000到3,500之间吧。不过我店里没进这种货。”他毫无察觉地回答。
“喔,那就麻烦你设法替我买一箱吧。”说完就随手递过去1.4万日元。
大概因为我的表情和口气都不大自然,更由于我的这个举动不大符合“常规”,这时他才意识到刚才那句话出了毛病,便一再表示歉意,说他对中国人丝毫没有恶意……
我继续说下去:“前几天各大报和电视台都曾报道过,西武百货公司为了庆贺它所属的棒球队在全国联赛中获胜,接连三天大拍卖,最多一天顾客超过12万人。但据我所知,东京都内从大陆和台湾省来的中国人,加上华侨,总共也不过万把人。即使那天他们倾巢而出,全去抢购便宜货,也不足十分之一啊!可见绝大多数还不是你们日本人么。普天之下谁都希望买到价廉物美的商品,这有什么值得被人嘲笑的呢?”
他边听边点头,并反复请我不要介意。我见已经达到目的,就笑着告辞了。
出乎意料的是,就在当天晚上,这位老人拎着两只高级瓜,到我住所“赔罪”来了。我十分过意不去,把他请进房内,并说:“您的心意我领受了,但决不能收您的西瓜,要么请您带回去,要么我按市价付钱。”他诚恳地表示:“好坏另作别论,我们日本人都有一个习惯,不能空手串门,父母子女之间相互走访也不例外……”我看他情意真切,不便再推让,就顺手取出一瓶茅台酒作为回礼,请他带回去尝尝。
就这样,我和他交上了朋友。他常开玩笑说,我们是“西瓜之交”。一次,在谈及他讲的那句话时,他坦率地告诉我:据他观察,这几年,随着两国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发展,日本人对中国的感情越来越深了。尤其是象他这样年岁的人,青少年时代受到过中国文化的熏陶,成年后又大都程度不同地受骗上当,做过一些对不起中国的事情。因而对中国怀有一种难以形容的“亲近感”和“赎罪感”,总觉得应该做点什么,来报答中国的恩情和弥补以往的过失。但是也有少数人,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日本的过去,只看到今天日本富了,翘尾巴了,瞧不起中国和其它一些比较贫穷的国家。细想起来,自己那样恶语伤人,也是受了这种情绪的影响,实在叫人惭愧。
面对这样一位推心置腹、心地善良的长者,我再说任何话都是多余的了。我只真诚地告诉他:“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今天确实还比较穷,来日本学习、工作的中国人的生活,也不富裕。不过请您相信,我们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又从正反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还得到日本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同情与支持。因此,中国的振兴是指日可待的。将来有机会,欢迎您亲眼去看看。”
回国前夕,他设家宴送我,我问他:“我想把您我之间这段友谊写成文章,您看行吗?”他表示完全同意,只说免得出丑,希望我不要讲明他的店名和姓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