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事情并没有结束——记改革者秦世明的遭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4-18
第2版()
专栏:

事情并没有结束
——记改革者秦世明的遭遇
本报记者 孟晓云 本报通讯员 祝 辛
“我是含着泪改革的。”被免职的贵阳永江仪表厂厂长秦世明对我们说。他曾是一个改革者,如今却成了一出悲剧中的主角……
一永江仪表厂是一个只有正式职工200多人的小企业,连续七年亏损,1978年前亏损总额达64万元。“生产无资金,产品无销路,食堂无油米”,连办公室的“凳子”都是用砖垒的,人称“吊着一口气的马路工厂”。1978年11月秦世明上任,第二年就扭亏为盈,之后,利润连年递增,1982年达到147万元。这个贵州机械行业中最落后的企业一跃成为全国企业管理的先进典型,秦世明也因此被选为中国企业管理协会理事。
在厂门口昂首扬蹄的骏马塑像和下面基石上刻着的“振兴永江,为国争光”的大字,表达了工人主人翁的自豪感。秦世明和工人一起创作厂歌,共同庆祝厂庆日。开展文体活动,组织业余文工团。还办起了《永江日报》,及时表扬好人好事。车间里摆上盆景和鲜花,安上空调,工人们每人一把人造革靠背椅,厂容厂貌焕然一新。
过去永江厂主导产品是汽车仪表,质次价高,长期滞销。秦世明通过大量的市场调查,预测电度表在全国将会供不应求。在省机械厅1979年没有给转产资金的情况下,他向贵阳矿山机器厂借款5万元,毅然转产民用电度表,当年就扭亏为盈。电度表成了工厂的“拳头产品”。厂里建立起用户档案和区域档案,全国许多城市都有永江厂的信息反馈网点。1980年秦世明曾在《贵州日报》上登过引人注目的退款广告:凡过去买的永江电表,价格高于现行零售价格的,工厂一律退款。退款使该厂减少了6万元的收入,订货者却源源不绝,当年盈利40多万元。1981年永江电表又连续三次降价,薄利多销,盈利137万元。在短短几年内,永江厂年产电度表100万只,在国内同行业中,这种发展速度是少见的。
二秦世明如果仅仅在上级划的框框中迈步,他就不会挨骂了,可他也因此就不成其为改革者了。中国的企业改革,并没有现成的模式,有志者都在探索和尝试着走自己的路。这中间必定会突破一些旧的条文规定,也自然会引起某些上级领导者的不满。贵州省机械厅的个别领导人对秦世明是反感的,他们不理解秦世明的改革精神,相反,却横挑鼻子竖挑眼。
对于永江厂这样一个产值和经济效益成倍往上翻的厂子,在完成上缴国家税利的情况下,职工的奖金能否和经济效益联系起来呢?秦世明请示了机械厅,回答是否定的。于是秦世明只好自作主张,按厂部下达的生产计划,超产一万只电表,奖励每个车间一千元。一万只电表的利润是2.4万元,国家得大头,企业得中头,个人得小头。就这么一点小改小革,却被斥责为“不按红头文件办事,滥用职权,滥发奖金”。
随着永江厂生产的发展,需要增加新的劳动力,按当时劳动部门规定,工厂招工指标要经过批准。秦世明又自作主张,以厂属青年工厂的名义,招收428名临时工。这些青年与正式职工同在一条流水作业线上工作,根据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表现照样评级、定级,表现不好随时可以辞退。在经济上这些临时工是独立核算的。这种于社会、企业、青年都有利的做法,本是改革劳动人事制度的一种尝试,却被机械厅某些领导人指责为“私招乱雇”,他们只承认24名临时工(厂里的职工子女),其余都不予承认。
秦世明看到厂里17个科室相互扯皮,不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为了提高管理效率,他想把17个科室调整为四个室、一个研究所、一个服务公司。并与厂党委其他负责人商量过。当秦世明在去年春节召开的贵州省劳模座谈会上谈到这个设想之后,被机械厅领导人叫去大训了一顿:搞机构改革,一不请示,二不汇报,目中无人,不听招呼,胡讲乱说……。
改革者的步履实在艰难。秦世明每迈一步都有一顶“帽子”飞来。其中,最大的罪名莫过于“违犯财经纪律”了。机械厅对永江厂财务算了一笔细账,列了无数张清单,包括外来为厂工作的人员吃住、职工会餐、厂文工团员的服装、印厂歌小册子的开支等等,就连元宵节工厂为每个职工做八个小汤圆也被列在清单之中。秦世明自有他的考虑:要调动职工的积极性,要把职工的切身利益和工厂的利益挂起钩来,要让职工感到工厂温暖如家,就要给予适当的物质鼓励。如果说他有什么过错的话,那也许是并非每一笔开支都经过厂党委的讨论。
三1983年5月20日,秦世明向机械厅交了一份辞职报告。对于把全部心血倾注在永江厂的秦世明,这番举动并非出于本意。
省机械厅趁3月间秦世明去天津参加电子计算机管理培训班学习之机,迅速派来工作组,以整顿企业为名,将厂领导班子作了重大调整,包括提拔了一个厂党委副书记,一个副厂长和几个中层干部,免去了副总工程师和几个中层干部的职务。按厂长条例规定,副厂长应由厂长提名,职代会通过,报党委和上级批准,中层干部任免也需通过厂长。秦世明得知消息后迅速返回永江,一面将自己的意见继续报告厅领导,一面抓工作。但机械厅领导对他的意见置之不理。由于这次人事变动,厂长指挥不灵了,群众思想混乱,使秦世明无法继续开展工作,于是他写了辞职报告。
机械厅毫无挽留之意。秦世明当然不是完人,他有些武断,任性,有了成绩容易居功自傲,思想方法比较简单,处理问题有时比较轻率。虽然在工作中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毕竟是一个改革者。秦世明的辞职报告递上去半个月,机械厅没有人找他谈过一次话,做过一次思想工作。6月4日宣布免去秦世明永江厂厂长、党委副书记的职务。任命他为永江厂的调研员。
当调研员也可以,只要不离开永江厂。秦世明没有忘记四年前走马上任时给全厂职工立下的军令状:“如果三年不改变永江厂的落后面貌,主动辞职下台,下台后当工人也和大家一起干。”他舍不得离开永江,这里有他的事业,有他的心血,有朝夕相处的工人。没料想在他回厂上班时,又收到了一份书面通知,不许他回永江上班了。
秦世明的免职在贵州企业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人们不仅是为秦世明个人的大起大落而叹息,更为一场被扼杀的改革而痛惜。慨叹之余,有人发出这样的议论:企业靠谁改革?谁敢改革?恐怕只有墨守成规、不越雷池一步的人保险系数最大。
末了,我们想告诉读者的是:我们走访了机械厅的某些领导人。长达三个小时的谈话,除了一连串对自己错误的开脱和推诿外,通篇列举的是秦世明的“罪状”。可是,他们没有想到,这些人在把秦世明描绘成一个小丑的同时,又为自己勾勒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
在贵阳,人们对此议论纷纷。秦世明的事情并没有结束,作为一场斗争,不过只是拉开了新的一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