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学生怎么会变成先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4-18
第7版()
专栏:

学生怎么会变成先生?
马成三
六十年代中期起,日本商品大量涌进美国市场,首先是纺织品、钢材,继之是家用电器和汽车,现在又扩展到了机床和集成电路。美国产业界、政府和国会的反应是震惊、愤怒、指责……然而,严酷的事实是,越来越多的美国消费者正在被日本商品的高质量和服务周到所征服。一些有见识的美国人开始冷静地思索:日本的成功究竟是怎样取得的?一家电视台还专门摄制了“日本能够做到的,美国为什么做不到?”的“特别节目”。与此同时,一批又一批的考察团奔向日本,或者邀请日本人到美“传经讲道”。各种介绍日本经验的书籍,也成了畅销书……。
耐人寻味的是,日本人在向美国人介绍“经验”时总是强调:“日本之所以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与美国企业竞争,那是因为日本企业经常是个好学生,它们巧妙地掌握了美国人教给的许多原理。”有的美国人也承认,日本取得成功是“因为日本的企业在质量管理、引进最新设备和改善经营等方面充分地投入了资金、精力和时间。这些方法是美国人教给日本的,但实际上干得出色的却是日本人”。
观察细致的研究家们发现:日本企业常常用放大镜去看待外国的好经验,即把它们学习的目标“理想化”,这样,它们“赶”的过程实际上就成了“超”的过程。有人认为,这就是日本企业能够较快地由学生变成先生的“秘密”。
拿“质量管理”来说,它是日本企业使其产品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法宝”,也是目前美国企业向日本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追根溯源,“质量管理”的原理及方法却是日本从美国学来的。日本人的第一个老师就是“戴明循环管理法”的发明者——戴明博士。战后,戴明博士曾为向日本企业讲授质量管理而赴日二十余次,从此,“质量管理”便在日本扎下了根。目前从大企业到中小企业,从制造业到服务业,几乎都与“质量管理”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还把它发展成为
以全体人员互相合作为基本特点的
“全面质量管理”。戴明博士在日本被誉为“质量管理之父”而在“质量管理”的发明国——美国,实际采用这种方法的却仅限于军工生产部门。除
了从事质量管理的专业人员以外,很
少有人知道戴明这个人。
“销售学”(亦称“市场学”)也是从美国传到日本的。日本企业学
习和运用它也远比美国的企业认真和彻底。其中典型的例子就是日美汽车厂家在开拓市场方面的不同态度。日本的厂家十分重视市场调查,经常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来变革产品,在第一次“石油冲击”之后及时地生产了省油的小型汽车,从而受到了包括美国消费者在内的广大消费者的欢迎。相反,美国的厂家则反应迟钝,故步自封,结果产品打不开销路。为了打开美国的市场,日本的厂家特意按照美国人的需要来修改设计,如将输美的汽车驾驶座改放在左侧(美国的交通规则是右侧通行)等。相反,美国的厂家至今也未能按照日本的习惯而把输日汽车的驾驶座改放右侧
(日本的交通规则是左侧通行)。日本的厂家还非常重视产品销售后的服务,它们在美国广泛设立维修站,及时向消费者提供维修服务和各种零部件。美国的厂家却不能向日本的消费者提供如此周到的服务,尽管其零部件发生故障的机会是日本产品的五倍之多。
但是,有人尖锐地指出:“日本虽然在某些部门赶上或超过了美国,但仍有不少部门、特别是尖端技术部门远比美国落后。虽然日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经验正在引起美国的重视,但如就所有经济部门的平均水平来看,日本的劳动生产率仍低于美国。”有的评论家则意味深长地说:“但愿在十年或二十年之后,我们的电视台不要摄制‘××国能够做到的,日本为什么做不到?’这样的节目”。当然,日本的未来将由日本人民去创造,然而,有一点却是值得人们借鉴的,即无论在任何时代,谦虚和努力才是成功的基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