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4阅读
  • 0回复

山西省的农村读报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1-02-05
第3版()
专栏:

  山西省的农村读报组
李文珊
远在一九四四年,山西的部分农村便有读报组的组织,而且出现了黎城北流,榆社桃阳,左权羊角等村出色的农村读报小组。这些读报小组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与土地改革期间,对各种工作都起了不少的推动作用。后来由于领导上重视与帮助不够,以及其他种种原因,致使农村读报工作没有很好的坚持下来。去年七月间,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为加强党的宣传鼓动工作,特发出了“建立宣传员,发展读报组、工农通讯员”的指示,老区各地逐渐恢复与发展了农村读报组;新区各地也作了典型实验与重点建立。半年来,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已有农村读报小组八百二十九个,参加读报的干部、党员、群众达两万人以上。
但怎样才能使农村读报组办得好呢?这首先必须与农民生产相结合。武乡等县的农村读报组,是根据农事季节和群众的思想要求来选择读报内容的。去年夏天,该县马堡村的庄稼发生了黑婆婆(害虫),群众缺乏除治办法,读报组人员学习了报上刊出的“消灭虫害”的方法,推动全村群众捉黑婆婆九十四斤,保全了青苗。也有一部分农民对发展生产有顾虑,读报组便集中学习了省人民政府颁布的生产奖励政策。左权河东村农民经过这样的学习,生产的劲头大起来了,半年增加了五头好骡子,还盖了二十七间新房。
这些事实证明:在农村尚缺乏经常向农民进行有系统的政治教育机构的情况下,读报组便成了农民政治教育的核心。特别是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开展以后,全省各地读报组都连续的学习“各民主党派联合宣言”、“怎样认识美国”等文件,很多读报组并认真地组织了讨论。左权下麻田读报组学习了美帝侵华的历史和中朝关系等文章后,大家讨论出“以做好冬季生产工作的实际行动来抗美援朝。”并提出“多生产一颗粮食,就增加一分力量”的行动口号,全村一百五十余个男女劳动力,立即紧张的投入冬季生产运动。十一月间,劳动模范李顺达、张志全等向全省农民提出爱国主义生产竞赛的挑战书,在报上公开发表后,各地读报组都组织了学习,鼓舞了广大农民的生产情绪,纷纷提出应战。仅武乡苏峪等村十九个读报组,经讨论后,便有六十八个互助组提出,要在爱国主义生产竞赛中与李顺达见个高低,并订出三年发家计划。
在组织读报的同时,为了适应农民的要求,多结合了文化学习。比较普遍的办法,是在读报组内建立生字黑板和生字本,在读报中碰到了生字就记下来,然后再查字典。不识字的农民经过听报以后,更加迫切的感到不识字的苦处。因此有不少的人学习文化是从参加读报组以后开始的。武乡窑上沟劳动模范王锦云参加读报组后,半年来已认了五百一十三个生字。的确,读报工作开展以后,农民对报纸学习的兴趣是愈来愈浓厚了。大寨村的农民说:“读报组成立得太好了,别看咱农民不出村,能知天下事。”如今凡是建立了读报组的农村,“报纸来了没人看”的情况改变了;不少的互助组、农民个人以及偏僻的山庄,都订了报纸,并养成了读报的习惯。左权县东隘峪口农民读报组给山西日报写信说:“我们隔两天看不到报纸,就如同没吃饭一样。”
随着报纸和农民的关系进一步密切,大批的劳动模范和农村积极分子也参加了办报工作。据统计:目前山西省“农民通讯组”已有一百四十九个,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与读报组结合的。平顺西沟村农民体会到读报、写稿的好处,便以劳动模范李顺达、村长郭长则二人为首,组织了两个通讯组,经常报道村里的先进生产经验,对其它地区帮助很大。此外,更大量的是读报组农民们用写信、批评建议等方式在报上发表意见,这对于帮助和监督政府在各种工作的进行和政策的贯彻上都曾起了一定的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