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铺设“通天路”的人们——记参加研制发射我国第一颗同步卫星的英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4-20
第3版()
专栏:

铺设“通天路”的人们
——记参加研制发射我国第一颗同步卫星的英雄
本报记者 何黄彪
(续昨)
青春、爱情、生命,在航天事业中闪光
飞驰的火箭推着卫星,向着茫茫宇宙飞行。那高高飞行的火箭啊,悬挂了地面测试人员多少理想、心血和汗水!
此时,您如果来到某个位于高山之巅的观测站,就会看到一对被人们誉为“科技夫妇”的中年技术人员,是在怎样紧张而熟练地捕获着卫星的目标。
这一对夫妇,男的叫曾长兴,女的叫陶学兰。几年前,他俩一道从大学毕业,来到这个高山观察站,决心好好地干下一番事业。可是,曾长兴兴致勃勃地走上平台,操动激光经纬仪练习捕捉飞机目标时,一下子发慌了。他手里握着的活动杆,宛如“千钧棒”一样,怎么也不听使唤。飞机掠过去一次次,可他就是逮不着,急得妻子陶学兰直跺脚!在技术民主会上,陶学兰气得一边流泪,一边说:“曾长兴,你怎么这么‘熊’,要是卫星真的发射了,我看你连个影子也抓不住!大事就得坏在你的手里啊!”曾长兴自知理亏,懊悔地耷拉着脑袋,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然而,他们在困难面前并不气馁!祖国的强大,中华的崛起,卫星的上天,一直在激励他俩的斗志,张开他俩前进的风帆!从此以后,他们用踏踏实实的劳动,不声不响地实践着自己的理想。曾有多少个黎明和月夜,星期日和节日,陶学兰陪着丈夫加班加点,进行一次次的苦练。曾长兴在一旁操动着活动杆,陶学兰在一边为他吹着哨子,卡着秒表,练习捕捉从天空飞过的雄鹰、飞燕和鸟雀;夜晚,他俩又披着月光,捕捉那嵌镶在苍穹上的星群和一闪即逝的流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曾长兴终于在陶学兰的协助下,练出了一双灵巧的双手,练成了一对锐利的眼睛。
可是,他到了这种娴熟的程度仍不满足,为了万无一失,又利用空隙时间,爬山越岭,把周围数十个山头的九十多个方位角和俯仰角全都测量了一遍,绘制成图,贴在经纬仪器上。因此,今日的通信卫星一冲进他的视野,他就迅速、准确地进行跟踪,出色地完成了观测任务!
“让青春在航天事业中闪光!”这句话时刻激励着每个发射人员。1980年的冬天,有封盖着许多邮戳的信,转来转去,飞到了这个发射基地上。负责人拆开一看,不禁叫起来:“什么?小陈?他……看样子不是身体好好的吗?怎么会,怎么会这样啊……”
原来,自控站的助理工程师小陈,在清华大学上学时,就患肿瘤动过手术,切片上发现了癌细胞,属恶性肿瘤。医院告诉他五年到十二年不发作,就算切除干净,如再复发,就无法治疗了。一再叮嘱他出院后必须与医院保持联系,进行复查。可是小陈毕业来到这个基地后,一心扑到了航天事业上。对于自己的疾病,全置之度外,从未向任何人透露过半点。有时,他背痛得虚汗直冒,彻夜难眠,第二天爬起来照常工作。五年过去了,北京的医院见患者一直不来复查,不知生死如何,便发函到清华大学查找,清华大学又转到国防科工委查寻,为此查来找去,最后才把信转到发射基地。信上说:患者接此信后,速来本院复查。可小陈看后不以为然说:“我手中正在编制程序,哪有工夫去北京!”直到1983年春节,经组织一再催促,他才来到北京复查,查完就急如星火,赶赴营地,一头钻进繁忙的工作之中。
运筹帷幄 决胜万里
卫星在火箭的运载下经过一定时间的飞行,就脱离火箭,独自开始了自己的远征——沿着高达三万六千公里的大椭圆轨道继续航行着。
然而,卫星在无垠的天穹上航行,必须受控于地面的指挥。这副遥控重担,全部落到了我国某计算测控中心的广大科研战士的肩上!
于是,在天空与地面之间,立即摆开了一个“运筹帷幄,决胜万里”的战场!
在这长达八个昼夜的时间里,我们的科技人员又是怎样英勇、怎样顽强拚搏的呢?
有一位被人称为“夜猫子”的科技人员,他为了编制一套严谨、合理、完善的控制程序,长年累月地进行工作。现在,他日夜值班,眼睛挂满了血丝。可是,他为了调整卫星点火的姿态,又在对卫星进行一次次的遥控测量,一次次的科学计算,并且苦想着新的方案。随着他思绪的飞驰,一个大胆的修正系数形成了!在征得指挥部的同意之后,果断地实施了最新的方案。结果,迅速地把卫星调到了预定点火的姿态,从而为远地点发动机的点火成功奠定了基础,并赢得了十分宝贵的时间!
有一位身材魁梧的责任指挥员,当卫星仅仅绕地球两圈时,他经过熟练、严谨的考虑,果断提出:原定的卫星远距离点火时间可以改变,目前卫星已进入了最佳状态,必须提前点火!他的这个决断,立即得到坐在指挥台中央一位六十出头的指挥长的赞同。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他攥紧拳头,抖动银发,马上发出了“点火”的指令!接着一阵欢呼声响彻整个大厅:“决战胜利了!”
有一位科研人员,他干起工作来一直象拚命,于是人们送给他一个绰号:“拚命二号”。后来,由于他作了脑瘤切除,记忆力减退,视力下降,半身麻木,右手基本不能写字。为了及早地恢复手、脑的功能,他在党组织的关怀和鼓励下,顽强地同疾病作斗争。右手不能写,就用左手,然后再把笔倒给右手,用拇指和食指把笔固定好挟起写字、编程序。就是靠了这种拚命精神,他完成了上万条程序的编制任务!
还有一位中年工程师,曾多次参加我国的卫星试验,六次荣立过三等功。后来,他在组织支持下,经过严格考试,获得了一次难得的出国深造机会。可是,他一想到通信卫星的神圣任务,便毅然放弃出国,一心投入到编辑卷帙浩繁的程序指令的工作之中,为通信卫星的发射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当我们听到佳音的时候……
卫星在大椭圆轨道上,经过八天的旅行,终于按照我国科技人员的意志,于1984年4月16日定点,并且转播各种信息和佳音了!
然而,就在我们分享这种幸福的时候,又怎能不更加缅怀那些为发展祖国航天事业而献出了宝贵生命的英雄儿女呢!
那是七十年代后期的一个严冬。当时,卫星上的发动机正在某地进行高空模拟试验,但是,由于库存燃料已经用完,新的燃料又未运到,试验中断了,大家心里是多么着急啊!就在这时,航天部工程师柴长洵同志,自告奋勇,主动沿着千里迢迢的路线,去寻找燃料。一路上,他顶风冒雪,时而坐着寒气袭人的闷罐车赶路,时而搭乘覆盖着积雪的汽车奔波。饿了,啃几块随身带着的饼子,渴了,抓把车篷上的雪吃。他为此日夜兼程,争分夺秒,终于找到了燃料,为整个试验争取了时间。
在试验工作中,柴长洵象一架永不停息的发动机在运转。每天一早,总是最早赶到实验地作试验,晚上,总是不知困倦地进行研究和学习。他家里的屋子窄,可是电源插头多。他为了不妨碍妻子和孩子的休息,常常把灵活移动的台灯插在厨房或过道上的电源插头里,继续进行研究和设计。时间,在一天天的逝去;病魔,在不断地吞噬着他的躯体。他感觉到了疾病的威胁,但不露声色,仍在执行紧张的试验任务。胸闷胃痛难忍时,就背着别人,偷偷给嘴里塞上几片药。慢慢地,他夜不成眠,被爱人发现了,曾多次劝他早点去医院检查,但他总是说:“现在实在离不开,等试验告一段落再去吧!”
1981年11月9日,柴长洵一早就赶到办公室伏案疾书,继续拟定通信卫星的“试验加工项目”,直到下午下班,才在同志们再三催促下去医院检查。
胸腔充满积水,腺癌到了晚期,柴长洵当即被留下住院。可他生命的火焰仍在熊熊燃烧着!他向前来看望的同志反复询问卫星发动机的组装情况,交待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应该注意的事项,并建议查阅他那记满历次试验情况的笔记本。在他指点帮助下,通信卫星控制系统顺利地按期交付了。
1982年4月2日,他告别了航天事业,与世长辞了!一个个花圈,滴淌着同志们哀痛的泪水;一朵朵白花,扎系着战友们坚定的誓言:“你未竟的事业,我们一定会完成!等到卫星遨游太空时,一定把喜讯最先告诉你!”
我们伟大祖国的英雄儿女,就是以这种伟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顽强的拚搏,出色地进行了这场振兴中华、造福人民的伟大的科学之战!铺设了第一条电波闪闪的“通天路”!它,必将大大激励、鼓舞亿万人民同心同德,去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步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