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播撒中美人民友谊的种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4-21
第6版()
专栏:美国通讯

播撒中美人民友谊的种子
本报记者 张允文
1984年开头的几个月里,华盛顿西德威尔友谊学校中文班的学生经历了三次激动人心的时刻。
第一次是今年年初。当他们得知中国总理赵紫阳指名要访问他们学校并同他们会见的时候,一个个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班主任皮埃斯小姐对记者说,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赵总理访问这个学校的时间原定在1月11日上午,可是前一天华盛顿下了一场大雪,路上积雪很深,行车不便,这项活动被临时取消了。消息传来,很多学生失望得哭了起来。皮埃斯小姐为了安慰同学,决定第二天用大客车把全体学生拉到机场去为赵总理送行。12日那天,学生一早来到学校,准备乘车去机场时,班主任突然宣布,赵总理取消了别的活动,决定来西德威尔学校访问。这个喜出望外的消息又使这些年轻人高兴得蹦跳起来。皮埃斯小姐说,中国总理取消了别的活动,来看望他们这些“小人物”,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这是中文班学生的第二次激动。
第三次激动是在赵总理与师生见面后,宣布邀请中文班全体师生作为总理的客人去中国访问的时候。皮埃斯小姐说,当时大家十分兴奋,但是在贵宾面前又不得不竭力克制自己内心的激动,只是齐声用中文说:“我们很高兴到中国去。”当赵总理刚走下楼梯去会见蔡德曼夫妇时,这些性格开朗的年轻人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了,他们大声喊叫起来,过了好一会儿才平息下来。
“现在他们正处于新的兴奋状态之中”皮埃斯小姐说。经过协商,他们的访华日期定在6月24日到7月14日。这样安排是为了能在中国见到赵总理。现在他们每周要讨论一次即将进行的访问。他们将访问北京、西安、重庆、武汉、南京、无锡、上海等城市。中国大使馆来征求意见时,他们说什么都想看,什么也不想漏掉。他们特别想会见同龄的中国年轻人,渴望交中国朋友。
心情激动的还包括学生们的家长。学校已召开了两次家长会,讨论有关旅行事宜。这些学生大部分没有经历过如此长途的旅行,开始一想到要乘20多个小时的飞机就有些紧张。但一想到是去中国旅行,兴奋的感情就压倒一切了。现在家长们经常督促自己的孩子读有关中国的书,看有关中国的电视节目,带他们到中国餐馆吃饭,邀请中国朋友到家中作客。家长也应邀来学校参加中文班组织的一些活动。
赵总理来访促进了中文班的教学活动。记者曾两次来到班上听课。教室内依然挂着“欢迎赵总理为中美和平友谊来访”的大横幅标语。墙上还挂着亚洲地图和画有天坛、长城的画。书架上放着许多有关中国的图书。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中文名字。对西方人来说,“汉语”是“困难”的同义词。一位叫葛达维的学生对记者说,“汉语难在语音与文字的分家,简直象学两种语言”。但是,学生学习之认真,进步之快,给记者留下很深的印象。葛达维还告诉记者,他十岁起就读有关中国的书,特别喜欢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他说,他长大以后要当实业家,从事发展同中国经济合作的工作。赵总理访问这个学校后,中文班受到了全国的关注。很多教育工作者纷纷前来参观。皮埃斯小姐接到许多从全国各地来的电话和信件,人们都想打听这个班的活动细节。
中文班的活动并不限于上课。创设约翰·菲希尔·蔡德曼纪念基金的蔡德曼先生告诉记者,为了鼓励年轻人在大学继续学习中文,研究中国问题,促进中美人民的友谊,他们希望增加课外活动的内容,如组织演讲会,举办展览,开办图书馆,组织学生参加有关中美关系的活动等。
蔡德曼先生对记者说:“我们有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准备组织一个中美两国中学生互访的活动。先从西德威尔友谊学校做起。”他说,美国其他地方的许多学校也打算开展类似的活动。他为西德威尔友谊学校能成为美国其他学校的榜样而感到特别高兴。他说:“我们播下的种子将在全美国开花结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