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追踪时代写新人——中年作家陈冲近作简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4-23
第7版()
专栏:文艺评论

追踪时代写新人
——中年作家陈冲近作简评
周申明
河北作家陈冲,是近几年才登上文坛的新人。他的小说创作大多发表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其中短篇《“修补”》、《使命》等,曾受到读者的好评。自1982年以来,他接连发表了几部中篇小说,即反映科学领域的《无反馈快速跟踪》(《十月》,1982年第4期);反映工业战线改革的《厂长今年二十六》(《当代》,1982年第6期)和《历史拒绝眼泪》(《十月》,1984年第1期);反映医学科研攻关的《高高的围墙后面》(《长城》,1983年第2期);反映公安战线生活的《慈母心》(《幽燕》,1983年第1期),以及反映地质战线生活的《无言的群山》(《长城》,1984年第1期)等。其中前两个中篇,在文学界和读者中引起了较大反响,而《无言的群山》则标志着作者创作的新进展。
几年来,陈冲一直在探索。他的探索,一是表现在不断开拓新的题材领域,对现实题材表现了更大的兴趣和热情;二是在描写各种各样的人物中,更致力于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新的思想风貌、新的性格美。我觉得这两点是难能可贵的。
陈冲的描写领域,比之一般中青年作家要广阔一些。从他已发表的20多个短篇和几个中篇小说看,其中有工业题材,也有农村题材,有科技领域,还有反映外贸和银行生活等方面的作品。这可能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系。他早在1956年就开始发表散文和短篇小说,后来,不正常的政治风雨把他推到步履艰难的坎坷路途上,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到了较为广阔复杂的社会生活,从而为他以后创作的中兴提供了生活基础。他的作品多为现实生活题材,反映的多是人们关注的重大社会矛盾,而且写得都有一定的新意和深度。譬如,对于科学技术领域的开拓,这本来并不是陈冲创作题材方面的“优势”,但他听命于生活的召唤,迎难而上,冲了出去,相继发表了《无反馈快速跟踪》和《高高的围墙后面》两部作品,这在目前描写科学领域作品不多的情况下,是很引人注目的。
塑造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的新人形象,是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使命。陈冲对于这一点,认识是清醒的,实践是努力的。《无反馈快速跟踪》中的科学工作者方亮,《厂长今年二十六》中的厂长许英杰,《无言的群山》中党的基层政治工作者周火和他的“伙伴”、助理工程师季诚,以及《使命》中的党委书记沈波等,都是有自己风采的新人形象。《无反馈快速跟踪》中的方亮,是一个探测科学知识疆界的开拓者。作品突出地描写了这个人物对理想的炽烈追求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六十年代初,方亮大学毕业时,是班里“最有希望”的优秀学生之一,攻打科学文化堡垒的事业心和进取心,使他选择了一条艰难之路,开始研究一种相当深奥的应用理论。过去,科学上的整个跟踪理论是建立在“反馈”的基础上的,方亮却独辟蹊径,提出了一个全然不同的看法,写出了一篇“涉及到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论文,并为之足足拚搏了十八年。这期间,“文革”中被斗,“牛棚”里钻研,老婆离婚,爱女痛别,他终于还是不悔。“人生就是奋斗”,方亮正象他所敬慕的革命前辈所期望的那样,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战士。
陈冲塑造新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宏观感。他笔下的方亮、许英杰等人,不是游离于时代潮流之外“咀嚼着身边的小小的悲欢”的孤芳自赏者,而是肩负着时代的重任,在困难与风险中奋力攀登的强者;他所写新人的成长与提高,不是靠所谓的“内心自省”、“自我发现”,而是植根于现实生活,让人物在错综复杂的斗争与拚搏中,迸发出心灵美的火花,跃上更高的思想境界。二十六岁的新任厂长许英杰,也是一个在改革中开拓前进的新人。他所在的春光服装厂,连年亏损,劳动纪律松弛,面临着垮掉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许英杰,这个三级钳工上书自荐立下“军令状”:一年内改变厂里面貌,扭亏为盈。可以想见,他遇到的困难该是多么严重啊。但他没有被吓倒,而是浑身有“强劲”;他找寻的不是个人的前途和出路,而是关心集体,关心事业,坚定地追寻坚实的希望,立志做一个有所作为的强者。在党的领导与群众支持下,他稳住阵脚,部署下“未来棋盘上的车马炮”,打了一仗“棉大衣之战”,并进一个“五金加工厂”,又在广交会上传出佳音。作品结尾,全厂面貌大为改观,许英杰却打报告坚决辞去厂长职务,并请求暂时收回入党申请。这个行动,乍一看令人难以理解,其实倒是符合人物的思想性格的。这个勇猛、自信、有思想的年轻人,随着事业的飞速发展,他清醒地感到自己的“长处成了短处”,需要重新学习,然后向未来的“全市性服装公司”迈进。如果说,这之前许英杰所闯过的难关和风险,是变革中的现实的客观反映,那么,他最后的出人意料之举,则表现了他快速跟踪时代的宏观感。
既表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但不离其“基调”;既注意多侧面、多层次地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又能抓住其最具本质意义的特征,这是陈冲新人塑造方面的另一个特色。肖伯纳跟人谈到如何当演员时曾说过:“有一个演员演《茶花女》,我看后,把她的表现分析成一百多万个点,然后集中成一点,成为一个整体。”这里的“一点”,指人物的性格核心;“一百多万个点”,指表现人物性格的各种各色的具体言行动作等等。要做到两者的和谐一致,是一件很难的事。作为一位中年作家,陈冲在这方面尚需继续“下苦功夫”,他笔下的有些新人形象还不是无懈可击的。然而,他所塑造的比较成功的新人,二者的结合是较为和谐的,方亮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这个涉世未深的知识分子,在科学之路上遇到种种挫折。在和姚莉、尚华等人的关系中有过喜悦和苦恼,在科研所里也有过失望和困惑。他不是封建社会的苦行僧,有自己丰富的感情世界。作品突出了他的性格核心:对党、对人民的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对祖国科技发展和进步的坚定信念,这使他不仅对自己从事的科研工作满怀信心,而且具有一种深沉的韧性战斗精神。可以这样说,坚定的信念和信心、坚韧的战斗风格,加上他身上那可宝贵的实干精神,三者结合拧成了一条坚实的缆绳,使之不断向着科学高峰攀登,纵然是身陷困境也毅然不改初衷。在验算失败病倒两天一宿,他在睡梦中想的还是“一级一级”往上攀,一步一步往前“挪动”,表现了他的坚定不移、矢志如一的思想风采和性格美。
陈冲笔下的新人形象大多具有一种开拓前进的锐气。他着眼强者,表现新人的“一口咬住就不放松”的拚搏精神,甚至他笔下新人的头发上也好象“长着筋骨”。其实,这些新人身上的力度与锐气,恰是一种理想力量与意志力量的凝聚。正因为作家描写了方亮、许英杰高尚的理想与情操,他们身上才能体现出一种蕴涵之力、创造之美和强烈的时代气息;正因为作家描写了“下马将军”沈波的喜怒哀乐,总是息息扣紧整个工地的脉搏,讴歌了他的党性,他的理想,他的聪明才智,才能把五个下马工程写得那么豪迈雄壮、有声有色。应该说,陈冲在塑造新人的全部笔触之中,对于探索并表现新人的美好情怀、尤其是革命理想的推动力量方面,有时是注意不够的。希望作者今后更能“快速跟踪”,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塑造出更多更有光彩的新人形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